首页 > 河南省 > 南阳市 > 邓州市旅游
唐王四桥

唐王四桥

唐王桥横跨邓(州)淅(川)两县市,原名叫普济桥,距今400多年历史。《明嘉靖南阳府志》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三子朱慬为唐王,封地南阳。为便于西达顺阳游猎和前前往香严寺祭祀而建造,故名“唐王桥”。该桥原为拱形苏河桥,后毁,改为8墩9孔半河桥。桥身及桥头堡均为青石条和方格体石块砌成,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邓州境内有四座明代唐王桥,即穰东镇的九龙桥、白牛镇的阜民桥、文渠镇的得子桥、九龙镇的普济桥。均是明代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由南阳唐王府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时所建的石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其第二十三子朱槿封为唐定王。明嘉靖四十二年,唐王朱槿后裔唐顺王朱宙永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一路车马难行,便在沿途建筑石桥,其中在邓州境内建四座,即上述四桥。每座桥上都有帝王才能用的龙头石雕,是保存下来基本完整的帝王系列御用石桥。

四座明代唐王桥,不仅是帝王御用桥,也是惠民桥。几百年来,诸桥为邓州人民渡河过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年久失修,石制栏杆多已毁坏,龙头被砸,有的桥面石块坠落。

穰东镇街中的九龙桥横贯于寨河上。该桥为单孔大拱券桥,桥长20米,宽5米,高5.5米,因桥身原镶九个龙头,故名“九龙桥”。现桥面缺石,栏杆多毁,有的石头已损,七个龙头仍存,是四座唐王桥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但是桥下垃圾堆积,民房建在引桥上,甚至紧挨桥北处也建有民房,护桥条石散落在农家院中。

白牛镇白西村街上的严陵河故道上,阜民桥凌空飞架。该桥桥身由青石砌成,长45米,宽8米,高10米,为三孔拱形石桥,桥身正南北各有一龙头。现桥面石板缺损,栏杆尽毁,护坡部分塌陷,成了一座险桥。

位于文渠镇段营村得子桥自然村西的得子桥,横贯在得子河上,东西长15米,南北宽6米,高4.4米,单孔拱桥式青石筑桥。据《明史·诸王列传》载,唐顺王朱宙永西去香严寺,文渠镇段营村得子桥自然村西的得子桥途中丁妃娘娘在此拜佛求子,后生一子即唐端王朱硕璜。此桥因故取名为“得子桥”。

清初得子桥还是南阳的一处名胜。现龙头坠地,石栏杆全部被毁,原桥四角四个石人不知所终,一些护坡条石散落河中,桥身和护坡保存较好。

位于九龙镇半店街西刁河上的普济桥,也叫唐王桥。邓州市和淅川县以此桥为界。该桥长33米,宽12米,高3米,9孔,全部由青石砌成。桥身结构严谨。桥面较好,但栏杆全无,龙头丢失,河里条石比比皆是,桥西北边护坡青石滑落。这座桥的所在地,曾称古塘原,是1500年前南北朝时北魏皇帝孝文帝的驾崩之地。

唐王桥不仅有其旅游经济价值,更有其社会文化价值。据了解,1995年,我市将四座唐王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邻近的邓州市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桥会感兴趣:
走遍邓州市

>>铁铉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