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洲古建筑群(含花门楼、庭院、榜堂、继美堂、古戏台、习氏大宗祠、长乐庵、天府庙、古民居群、习振翎中魁立石、书院)湖洲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整个村落95%上都是习姓居民,大概有1000多户人家。以前湖洲村叫花门楼,后来因为历史变迁的缘故,花门楼改为湖洲村。古村内聚集着近600户3000多名习姓村民,保留着众多都属于明清时期建筑。习氏大宗祠位于湖洲村偏东,离沂江岸不远,最早为明代建筑,砖木结构,歇山式,进深60.8米、面阔22.2米,建筑占地面积1349.76平方米。现存建筑实体为清代重修,内建筑为三进,中间一天井,为前厅、中厅和后厅,现状保存较为完整,宗祠功能延续至今。文名世第宅,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东南面,包含继美堂、榜
习振翎故居坐落水边镇湖洲村,现地址为湖洲村89号。故居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风火墙高8.6米,建筑面积为118.5平方米。习振翎(1757-1818)水边镇湖洲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举人,四十九年甲辰(1784)科进士。钦点工部主事,后升都水司员外郎、制造府郎中、云南开化府、东川府、徐州府、苏州府知府。后升福建汀州、漳州、龙岩三地兵备道、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史。无论在何职上,习振翎均能以忠君爱国为根本,鞠躬尽瘁,一直心力交瘁请辞。著有《公余集》。
习氏大宗祠位于水边镇湖洲村偏东,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年(1085),由该村第三世祖习仁德所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小青瓦压面,马头山墙,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6平方米。现建筑为清代遗存。整体建筑呈长方形,面阔24.15米,进深58.54米。由前院、门廊、门厅、前天井及左右厢廊、正厅、后堂组成。习氏大宗祠建筑规模较大,装饰雕刻精美,内曾保存纪昀题写的“天府呈オ”金漆凸雕匾额。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福惠桥位于水边镇沂溪村委,原桥长24米,宽2米,四墩三孔,水中两墩嵌铁蟾蜍各一只,原桥面铺设木板,两旁有木栏杆,20世纪60年代末均朽,后改为水泥铺筑,桥长52米,宽4米,高5.5米。桥为清雍正三年(1725)曾志锐(今水边镇沂溪村人)所建,邑贡生邹轼有《福惠桥记》,远处望去,似一条绸带,飘在河的上空,虽历经200余年,仍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沂溪承恩堂位于水边镇沂溪村内。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面积692平方米,前为广场,大门前立镌“圣恩”旗杆石。三间三楼式大门,青瓦白灰抹面,门ロ立扁鼓石一对。内通过天井和院廊入正厅,厅为两进井,广五间,亚字形红石柱镌刻楷、隶篆体楹联,柱坊间以狮子绣球为承托,雕工精美。厅内上悬“承恩堂”黑底金字匾,为清道光年间遗物,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环玉阁位于水边镇何君村西50米处,原名“大成阁"。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ー年(1766)重修时,峡江县令张九铖改为“环玉阁"。阁三重檐,上下层四角,中层八角,均起翘,覆以青瓦,葫芦顶,中上层格窗回廊,全木结构,下层砖木结构,白灰抹面,保存较好。1979年、1999年4月两次对环玉阁进行修结。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马桥位于水边镇琍田村委琍田村,长22.4米,宽2.85米,高5.8米,跨径9.9米,南北走向,麻石砌筑,桥面块石中间有车辙,深5-6厘米,宽10厘米,整桥呈椭圆形,桥面坡度约30°,如一弯新月,悬在碧波之上。新中国成立前,交通不便,此桥为琍田附近村落百姓前往水边镇的必经之路,保存完好。1992年在原桥边新建水泥桥一座。
名世第(花门楼)文名世第(花门楼)位于湖洲村中偏右,东西长8.8米,高5.6米,墙体厚0.6米,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年(1085),初建时为木结构,元皇庆二年(1313)重修并扩建,明成化十九年(1483)第二次重修,改为砖结构,四柱三间三门式,品字形双层楼檐,以棱牙角子错落承托,均为砖雕,门楣上题有“文名世第”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