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彭泽县 > 天红镇 > 庙前村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天红镇庙前村概况

一、位置

庙前村位于天红镇集镇所在地,东与本镇团结村山林毗邻、南与前山、农科所沃田相连,西连潦洪港与五峰林场隔港相望,北接天红村。境内东高西低,北山南港属半坵陵之地。定龙公路、天乐公路穿境而过,水泥公路直通各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2.15平方公里,耕地1507亩。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0多人。

二、地名

庙前街,明末清初欧阳、盛二姓开店营生,逐渐扩大,自然形成南北向一条街,而背面盛家(镇政府旁)与城山庙(老供销社)后,街在城山庙之前,故名庙前街,村委会驻地董家弄。

三、自然村地名

庙前街位于集镇所在地。东与下塆、南与坂屋、西与天红村新黄、北与柯家土地相连,周围居民村庄已与庙前街几乎联体,形成一个整体集市。新老街分为上街、下街两个村民小组。县环形公路、天乐公路穿街而过,新老街两旁有各机关单位、商店、个体门店、五金家电、餐饮等,白天车水马龙、晚间灯火耀明,俊男靓女载歌载舞,是天红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的中心。明末清初欧阳姓和盛姓由本地下湾欧阳、盛家迁此开店营生,形成小街逐渐扩大(后盛姓衰落)。现已扩展新老三条街道,老街道保持居房原貌,但破烂不堪,全部属危房,居民都迁入新建的街道两边定居。上街东侧原有一座贞节牌楼(坊),传说清朝时期,有一旺门烈女欧阳氏玉珍,婚后丧夫,她为夫继承祖业,独守空房不改嫁,终身守寡,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御赐“垒石牌楼旺门节”,昭示坚贞守节传为佳话。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至今石骨四处散佚。在牌楼的东南侧边有一口长年保持10—15度的水井,口面对径约10米左右,过去的居民饮水和洗衣共用。现在饮洗分开,专用于洗衣服,周围石头护砌。这口井是一口温泉水井,但一直没有开发利用。上街还有一享誉两省四县的梅氏染坊。梅氏袓籍湖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来天红,一直开染坊营生,染坊生意十分红火,也给庙前街带来了声誉。下街以南有一碉堡遗址,是1930年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本鬼子进攻而建。碉堡四周挖有两人深,丈余宽,长年有水的环形壕沟。但是碉堡也是国民党残害我革命烈士的罪证。1935年我地下工作者都、湖、彭、鄱四县游击大队长冯付璜同志被国民党抓捕,就是在这碉堡里受尽国民党严刑拷打牺牲的,时年27岁。还有陈少山,彭泽县中心县委独立营战士,农会干部汪花和尚、柯子珍等都是在1930年9月在此被国民党杀害。这些烈士中有的被火红砖烧死,有的被开膛剖肚,肠肚拖地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碉堡被当地居民拆除,恢复为耕地。人们为纪念烈士们,仍然把杀害烈士的地方称为“碉堡”,让子孙们永远纪念在此牺牲的先烈英雄。上街小组现住有32户,163人。旧朝代以欧阳和盛姓为主,后盛姓衰败无有继承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迁徙从安徽湖北、本省湖口等地迁入,有张、李、梅、孙、刘、江、吴、黄、叶姓居住。下街小组,现住有42户178人口,欧阳姓是从本地坂屋、师夫山阳家迁来欧阳姓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从安徽、湖北等地迁来有肖、刘、方、陈、朱、张、李等姓入住。坂屋位于庙前村以南,纵街已与庙前街连接为一体,现住有57户229人。《欧阳氏宗谱》记载,阳寿高于明景泰丙子年,从尖山阳家迁入,因坐落地平原敞坂,故而得名“坂屋”。坂屋阳家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庄,也是天红的中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过教堂和粮食收购点等。历史上曾经也有先贤,但无法考证,70年代中期曾经在原农机站地段出土过一棺柩,此为仙气之地,棺木未腐,开棺后死者顶戴花翎,几分钟后氧化成水,全腐无法追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欧阳灿华为了革命被敌人在港下杀害,时年58岁。坂屋曾经受过严重挫败民国初年大概是冬季一场瘟疫爆发,男女老少头晕腹痛抽搐呕吐,几天之内连死十多人,而且不分男女老少,据说当年王家坂也出现过同样的瘟疫,也死了不少的人。现在的坂屋仍然很兴旺,虽然没什么大高官,但也人才济济。欧阳沛雄一家移民加拿大发展。坂屋主姓欧阳,附姓彭,东邻下湾,南部与农科所王富土地相连,西沿潦洪港,北与庙前新老街相接。下湾阳家(下湾小组)位于集镇庙前偏南0.5公里三面环山,东部大上湾,南靠背后小山坡,紧连天红中学,西与本村坂屋山塘土地相连,偏北向一条水泥路连接天乐公路。现有住户54户210人。《欧阳氏上湾派》记载欧阳于明正德己巳年从上湾分支迁至此,以故居上下方位而得名“下湾阳”。下湾亦称“燕窝地”,因地处三面环山的小山埂下,形似燕窝。村前有两口大塘,两塘中有条人行道,形成上下两口塘,历史上坂屋和下湾因水塘归属而打过官司,县官判令水塘为界,上塘归下湾,故称“上官塘”,下塘归坂屋故称“下官塘”。在大集体时代,下湾由于丘地、荒坡龙田,土质差,水源不好,都是望天丘,导致农业产量低,有的是有种无收,造成经济落后,农业收入一直是低谷。改革开放后沉睡的下湾突发新春,现任九江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欧阳卫泽为改变下湾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创建了全县第一个新农村,掀起了改水改厕,拆旧房,建新房,家家都装太阳能。门口塘护砌,装上护栏,建立休闲活动广场。户户通水泥路,建立现代化新时代的农民家庭。还建起了长毛白兔养兔基地,现发展长毛兔1500只,肉兔500只。养兔厂还作为居民活动场所,配有会议室、图书室。特别是居民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麻包装菱角个个想出头,又脏又乱条件差。现在是村容整洁,邻里和睦。上湾阳位于庙前村0.8公里,坐落在下湾阳家上首的小山湾龙里,三面环山。《欧阳氏上湾派宗谱》载,欧阳姓四十九世祖,于明永乐年间,从老屋坂迁此,因村庄建在下湾垅的上首而又在高处故而得名“上湾阳家”。中学通往中心完小一条水泥公路穿村而过,门口上首一口塘。土地以东凉亭坂,并隔一小山埂,南与下湾,葡萄山埂相连,西为垅田与下湾连接,22户108人口,北靠竹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鸟语欢歌。细湾阳(火烧湾)位于庙前村以东0.5公里,紧靠天乐公路南侧,《欧阳氏宗谱》载,欧阳姓五十三世祖阳营于嘉靖戊戌年,从上湾阳分迁此。现住有16户102人。传说,清道光年间,西边曹家有位名叫曹日美在朝廷做官,为人奸诈,有人上朝奏章,皇上准奏派左光斗带一队军马来追捕曹日美。曹日美闻讯后,携家眷星夜逃窜,躲入四川避难。左光斗追捕未果,皇上再次命左光斗赶赴曹日美家乡,曹家人闻讯后速将各家祖先牌位统统换成欧阳牌位。左光斗的兵马出七里红一查看不是姓曹,而是欧阳姓氏,断定不是曹日美的家乡,于是带着人马向庙前方向进发,一查看又是杂姓,就继续往前走,在走到董家弄上的(现在村部旁)小屋场一查询又是姓欧阳的,于是左光斗一气之下命兵卒不管是曹家不是曹家,放火烧掉。一个小屋场被一把火烧得精光。因为这个小屋场紧挨着细湾,以后人们就习惯把细湾叫作“火烧湾”。贤人道,越烧越发,之后细湾物阜丰殷,人才辈出。叶家位于庙前东1公里,天乐公路老路穿村而过,新路南侧,族谱载叶彬七于明正德年间,由杨梓叶家山迁此。东邻本村童家,南与前山村坞里付家,王土嘴林地相靠,西有凉亭坂、铁匠坂和本村上湾田地水溪同脉,北有长岗岭和天乐公路沿山旁而过。村庄紧围小山包和叶家岭下而建,水泥公路户户通,2017年新建600平方米广场。现住有57户248人,主姓叶、附姓姚、丁姓等。童家位于庙前街东1.5公里,南向偏西、前面过天乐公路就是田坂,右侧有童家垅水库,左侧有石灰堂坞,背靠山,与坞里付家土地相连。先祖童潮于明正德年间,从湖口县迁此。现住32户136人,主姓童、附姓有计、董、王、叶、项、方、周、吴等。1969年双抢时节,一天中午天空乌云陡暗,男女社员都在抢收稻谷,有三个人为躲风暴雨,躲在禾戽里,突然空中一道闪电,接着一声大炸雷,将周济华电击当场死亡,正是祸从天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方志敏、邵式平曾在此地打过游击,并在童家落过脚,只是知情人已过世,无法详其实。柯家历史上称为庙前柯家,位于庙前集镇东侧,天乐公路村前穿过。《据柯氏宗谱》记载,柯拔常于明嘉靖年间从马当茅湾柯此。因近邻庙前街而得名,庙前柯家。现住有29户137人,主姓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又相继有廖、刘、余等迁入。柯家也是一个出人才的村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农会主席柯子珍为了革命在庙前被国民党杀害,现代有县处级领导刘征华,曾任九江市原庐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彭泽县防火办主任柯金喜,县地税局副局长廖志武,还有柯乐喜、廖小刚等。下李位于庙前街以东0.3公里,天乐公路北侧,东南向依山而驻。李乾一、乾三于明嘉靖年间从本县乐观富乡坂迁入此地,始名李家又称花竹山李家。全组20户108人。近代以来,下李人才辈出,50年代有李尚谦就任贵州省财政厅农财处处长(副厅级);李淑渡曾任江西省水利厅水利设计院院长(副厅级),担任乡镇科级领导有杨水国、李政和、李小娥,有军医李二娥、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主治医师李国华、副高职称教师李金和等。上李位于庙前村东0.5公里,天乐公路北侧的小山脚下。背山南向偏西《李氏宗谱》记载,李维贤于清初,从下李村迁此,因居上首而得名“上李”。村后有花竹山,亦称花竹山李家。2010年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点,建有文化休闲广场,卫生清洁,池塘石块浆砌,真是绿水青山,风景独好。现住有26户,124人。2013年李林新获得高级农技师职称。

四、居民

庙前村以欧阳、李、叶、童、柯为主姓,附姓较杂,有张、刘、梅、孙、江、吴、陈、方、肖、魏、姚、丁、计、董、项、罗、余、廖等23姓氏,均为汉族。主姓居住历史悠久,附姓一般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躲反、逃荒、流浪或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移民分配迁来的。全村11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民村庄,有8个村民小组依山而居,只有上街、下街、坂屋坐落在平坂之中,居民建筑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由茅房到土砖,再到砖木结构,由金包银(外火砖内土砖)到青砖白缝,从平房到楼房,现在都向小庭院小洋房发展。造价由过去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现在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真是今非昔比,国泰民安。方言主要是三十都山巴老语言为主,属彭泽县上方口音。早年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南腔北调,现在老班辈基本去世,在当地出生的都是以本地方言交流。习俗居民逢年过节喜做粑粑果果,娶亲嫁女、丧葬等一切地方习俗,基本上是一样的,即使外来的也是按当地习俗。村内童、叶两组每年五月二十八有抬菩萨的习俗,把亲朋好友都请来捕鱼杀猪,做粑摆酒,焚黄表烧香,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五、沿革

清代,庙前村为彭泽县二十五都,民国时期为建安乡二保,也称庙前保。1950年成立农民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属五区(杨梓区)庙前乡。1958年成立先锋人民公社,属先锋公社管辖,1958年秋因修七里红水库,境内全部撤迁太平,湖西等地,属太平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又恢复先锋人民公社,辖权未变,1965年5月先锋公社改名天红人民公社,属天红人民公社管辖,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村组织基本瘫痪,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大联合后成立天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村里才恢复了组织。1969年扩社拼队,庙前、天红两个大队合并为向前大队,驻地庙前老大队村部办公。1987年撤销向前大队恢复庙前大队,天红大队建置、辖小队按并队前不变。1984年撤社建乡,属天红乡人民政府辖管,1993年撤乡建镇,属天红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同时庙前大队改称天红镇庙前村民委员会。辖上街、下街、坂屋、下湾、上湾、细湾、叶家、童家、上李、下李、柯家11个村民小组

六、经济

有史以来,世居居民以农田耕种为主,基本上靠土地来养活和维持生活,其他为辅,如手工业(木匠、石匠、篾匠、裁缝),一条小街也非常热闹,民营小杂货店、小旅店、小饮食店、小诊所药铺等。特别是染坊和修土车铺,有人谚“上有染坊走四方、下有修车大作坊”。意思是上街有梅氏守映老师傅的染坊走四方,父子到外地去收布回来染,下街头过去有一肖姓专修土手推车的师傅。天红范围内和太平等土车坏了要送到下街头肖师傅修理,因此经济发展快一些。全村耕地面积1567亩,其中水田281亩,旱地1226亩。山林面积8700亩,人均土地只有1亩左右,70年代前主种水稻,少量的棉花,其余是杂粮,但是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又加上没有防预灾害的能力,而造成产量低。六七十年代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组织群众修建了童家垅、李家垅水库,大大提高了旱涝保收面积。农田进行平整改造,水稻由一季改双季,后水田进行水改旱,扩大棉花种植。当时政府宣传口号是“要发家种棉花,种好棉花才发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实行改革开放,土地到户实行联产责任制和土地长期承包制,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及各业产量直线上升。市场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流通近40年的布票、粮票等等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00年后,经济更加快速发展,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是“满街猪肉天天销,车水马龙好热闹,出门坐车不用走,到处不见牧童人;楼房林立村村有,唱歌跳舞健民身,老人长寿有保障,步入小康乐舜尧”。

七、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坂屋有一个高腔戏班,每逢过年过节都为当地百姓释放欢乐,解放初期,街上坂屋又联合组建一支采茶戏班,自娱自乐十分红火。六十年代下湾、街上、童叶都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和采茶戏班,直到“文化大革命”被迫解散,过年游龙玩灯也不允许,说是旧社会的瘤毒。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如下湾、上李、叶家文化广场成为居民休闲交谈的中心,唱歌跳舞的舞台,特别是叶家小组,耗资三十余万元新建的体育文化、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一到夜晚,欢声笑语、英飒的舞姿,优雅的旋律,真是美不胜收。庙前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数自然村庄都办有私塾,一个村或几个村庄联合办,不管学生多少,只请一位教书先生。如坂屋、下湾、童叶都办过学堂,但也不是年年办,不正规,专教语文,不教算术,先生对书教,学生背着读,背错了先生打屁股,写错了先生用镇尺打手。成绩好点的学生家长送往附近黄家学堂深造。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坂屋建立了第一所公办小学,当时是1—4年级,学生有60余人,教堂设在坂屋祠堂内上课。1959年天红第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在庙前街盛家(现镇政府),竣工开学。向全公社招收1—6年级的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小学不出小队”。每个小队必须自办一所小学,老师本组请,而且是记工分。庙前大队为联队办学,共办有2所学校,即长岭学校(童家叶家);前进学校(坂屋、上街、下街)。1971年又取消小队办学,相对集中,一个大队一所完全小学。庙前大队完全小学设在现在光边湾的中心完小处,1980年中学中心完小分离,天红中心完小设在庙前完小,庙前完小也由中心完小接管,民师工资由村统筹。2000年后民师全转为事业编,民师一词自然载入历史,教师工资也无须百姓负担。庙前完小也改为天红镇中心完小并为校本部,从此走上正规化教育。

八、医疗卫生

旧时庙前有三所小诊所,下李李志安诊所、阳文赋诊所、叶德选诊所。新中国成立后公社成立先锋卫生院,当时这三所诊所没有参加联合,自然取消另谋他业。“文化大革命”后期,政府重视卫生医疗事业,庙前在村部设立合作医疗站,每个居民都要参加合作医疗,居民每人一年只交伍角钱,就可以在医疗站享受免费看病治疗。当时赤脚医生有4名,报酬由大队负责。九十年代后又转为私人诊所,本村内有叶彭生、肖新喜两所私人诊所。2000年后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民医疗事业,对私人诊所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合格上岗,对合格者转为村级医疗室,颁发合格证和行医许可证,造册建档,可享受退休待遇。不合格的不准行医,另谋他业。庙前医疗室设在街上叶彭生家,内设有诊察室、观察室、治疗室、门诊室、药房等。现有医护人员3名,除大病和需要手术外,一般可以在村医疗所诊治。居民100%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九、宗教

本村部分人信仰佛教为主,年长者为多,道教,各地传教不一,后来经过变革,也就随着当地规矩而办了。

十、历届任职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后一任保长:欧阳明景

新中国成立后初级社高级社长李献仁至1958年3月。

1958年3月建立先锋人民公社后

支部书记

李献仁1958—1962

童从善1963—1967

张克保“文革”中主持工作

曹明轩1969—1972

黄枝林1973—1984

黄灼文1984—1987

柯志龙1988—1999

叶翔1999—2007

李保国2008—2009

叶翔2012—2014

刘浩2014—

大队长

张克保1959—1967

欧阳秋生1967—1968

沈海明1970—1972

张克保1973—1984

柯志龙1984—1987

董峰1988—1999

叶翔1999—2002

李金虎2003—2005

乔云桃2006—2011(2010—2011期间主持工作)

刘浩2012—2014

欧阳丁四2014—

十一、名人录

欧阳武曾任彭泽县城建局局长

杨水国曾任天红镇党委副书记、太平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县农村工作部

副部长

李政和曾任天红镇副镇长、人大副主席

李二娥曾任县卫生防疫站站长

李国华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医师

李炜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

廖志武彭泽县地税局副局长

柯乐喜苏州市消防器材公司总经理

童华红福建省泉州市江西商会副会长

童小敏江西南昌生命人寿公司经理

刘年松江苏省昆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欧阳沛雄山东省青岛市天美制冷公司总经理

欧阳沛兵九江市中铁四局大桥处财务部总监

十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欧阳灿华乡苏维埃主席,1930年在本县下港被敌杀害,年仅58岁

柯子珍村农会主席,1930年庙前街被敌杀害,年仅30岁

陈少山中心县委独立营战士,1935年在庙前街被敌杀害,时年24岁

叶表凡乡农会主席,1935年在太平关乡被国民党三伏天活活在太阳下暴晒而

死,牺牲时年40岁。

童兴雨地下交通员,1938年在华家垅被义勇队杀害。

十三、其他

负责人:欧阳瑞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      

夏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13755200225

联系地址:天红镇庙前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