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垅村位于都蔡公路新桥街北侧里余,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蔡岭22公里。村前水网纵横交错,绿色田园一派葱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村里现有56户,280余人。有的六代同堂,年龄最大的94岁。在土地革命时期,全村男女老少均参加革命,“家家有烈士、户户有代同堂,有的五红军”。后垅村是都昌革命先驱刘肩三的故乡,江西省原副省长、公安厅长蔡安季欣然题写了“都昌红色第一村”。该村还保存了当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的刘肩三先烈故居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修建了烈士纪念碑,近年来还开办了党建课堂及“肩三小学”等红色文化教育。
都昌县汪墩乡阳港后垅自然村为省立红色名村,是一个闻名于赣东北地区的红色革命圣地,这里的红色资源比较富实,有我党老一辈革命家邵式平、周建屏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战斗的遗址,同时也是中共著名烈士刘肩三诞生地。后垅村是一个不到七十人口、十六户人家的村庄,在当年就有十三位共产党员,是一个典型性的“家家户户有烈士、有红军”。
后垅村极富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土地革命时期,刘肩山历任余干县委书记、都昌县委书记,红十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兼7旅政治委员、都湖鄱彭四县指挥部总指挥等职,是都湖鄱彭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1930年11月在彭泽县黄板桥不幸被捕,威武不屈,英勇就义,时年38岁。在他的影响下,其兄、侄都参加了革命,一家有刘肩三及兄刘贤扬、侄刘述尧、刘述舜、刘西山5位烈士,3位县委书记。据党史记载,后垅村革命先烈共有10位,这些革命先烈事迹都留在光辉的史册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才铸就了今天的后垅村,这种红色精神是永存的,值得传承和发扬。刘肩三事迹入选《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十六卷。基于此,汪墩乡充分利用后垅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其中主题党日活动三次,红色研学三十余次,参与学生人数将近一万人。
目前现可供参观的项目有:
1. 刘肩三故居(已列入都昌县新十八景 )
2. 平民夜校(遗迹)
3. 苏维埃政府十二区政府办公地(遗址)
4. 军械所(遗址)
5. 红军小道(部分路段已恢复)
6. 邵式平亭
7. 周建屏亭
8. “平籴”指挥所(都昌农民运动首战之地)
9. 红军井
10. 红军战壕三处
11. 柳德桥
12. 刘肩三教育纪念馆(2022年开馆)
13. 后垅映山红烈士陵园(2022年重新整修完毕,已列为九江市级保护)
通过对这些红色革命圣地的参观、瞻仰,能够知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能够充分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后垅就有“一门五英烈”的红色传奇,英雄就在眼前、英雄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