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老宅位于杨舍镇向阳弄57号,由工商界人士焦履瀛、焦载舟兄弟于民国早期建造。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四进,前三进为平房,硬山式砖木结构,最后一进为五间二层砖楼。宅门为金山石条门框,门面上饰有乳丁纹,门框两肩有一对称云雷纹饰,各进厅堂前有天井,地铺侧砖,有纹饰,砖青色,大小整齐。第一进房为五间平房,硬山式砖木结构,进深七柱,中间对堂门6扇,素面,各间平房用木板分隔,后门门框为金山条石所制,门后两侧墙上留有方孔(安放门杠之用)。第二进房为五间平房,进深7柱,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有厢房,双檐,蝴蝶纹木窗,中间对堂门6扇,大门狭长,上部有镂空花格纹,呈对称分布,地铺青砖。第三进亦为五间平房,进深7柱,形制大体与第二进相同,屋脊中间有回
又名环龙桥,位于杨舍镇泗港西新村南蔡港河上,东西走向。建造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青石结构,部分桥面破损后用花岗岩重修。形制为单孔拱形纵联并联结构石桥,纵联6块。全长19米,宽2米,单孔跨径8.5米,东西部分台阶已埋没土中,级数不详。桥额文字因侵蚀严重,模糊不清。南面桥额左右两侧雕刻有龙头和狮头,较为精美。北侧桥面塌陷,龙头和狮头均无。桥面拱顶中间原有图案,惜已毁。桥下东侧石壁上刻有铭文,并雕刻荷花纹饰。铭文记载:“大明嘉靖拾年二月吉旦,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吉旦,章卿赵□用同室许氏造”。桥西北侧有一庵堂,初建于清嘉庆年间,内外墙嵌有乾隆、嘉庆时期的残碑各一块。该桥由于北侧桥面塌陷,已失去陆上交通功能。环龙桥为张家港市境内现存最古
黄泗浦遗址位于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1963年,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黄泗浦竖立石质纪念经幢1座,以作永久纪念。1984年古黄泗浦遗址公布为沙洲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在黄泗浦遗址先后修建鉴真纪念馆、经幢亭、诗碑亭、东渡桥等设施。后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进行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发掘面积982平方米,发现唐宋时期民居与寺院遗迹,出土各种文物1500余件。考古发掘显示,黄泗浦遗址是江苏乃至全国少见的隋唐时期古港口遗址,是唐宋时期长江入海口南岸规模较大的集镇港
黄旂桥:位于杨舍镇塘市李巷村。始建于明代,又名黄崎桥。清同治年间重修,为单孔石板桥,中间为纵向3块花岗岩石条,每块石条长6.9米,宽0.6米左右。桥堍各宽4.5米,全长17.4米。桥侧刻有“黄旂桥”三个大字。
东风桥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双鹿村,年代为1968年,为张家港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不准”碑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谷渎港青龙南桥西侧,年代为清代,为张家港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尊胜禅院遗址公布时间:2009年6月23日地 址:杨舍镇庆安村。历史情况: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兴盛于唐、宋,至清中期逐步荒废。2008年11月,张家港市博物馆文物普查组在鉴真东渡纪念馆附近进行文物普查时,了解到乘航街道东北曾有较大的古庙宇遗址。12月5日,南京博物院和张家港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古黄泗浦庆安遗址进行初步试掘。试掘地点位于张家港市骏马农林科技园1号大棚内,截至到2009年1月10日,共发掘探方8个,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了南朝至隋唐时期的水井1口、灰坑2个、墓葬4座,另外清理了唐宋代时期的砖砌墙基和排水槽各4处。出土了陶器、青瓷器、酱釉器、瓦当、石佛像背光以及白瓷、影青瓷、黑瓷等200多件
塘市长春堂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杨舍镇塘市老街南侧。历史情况:1923年叶姓人家所建药铺。沿街店面已拆除,现仅存生活区。坐南朝北,三间二层硬山式楼房。面阔16.6米,进深三间18.2米,中间为天井,西墙开有5只西式窗洞,上部呈半圆形,内侧透雕2只凤凰,下饰花纹浮雕。天井二楼四周有狭小观景阳台,阳台木栅用机制花瓶式木柱构成,木栅下沿饰花纹木雕。四周内窗上部均为雕花窗格,下部为木板。二楼前后及西侧北间均为花格木与木栅栏。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杨舍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7年挂牌
沧江书舍 (现称许家祠堂)公布时间:1984年张家港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杨舍镇沙洲公园内。历史情况:元代诗人许恕的别墅名“沧江别墅”。内有沧江书舍,香雪窝,绿香亭,诸胜庄等建筑。明代改名“近川宅”。后几经兵燹,沧江书舍,解放初称许家松坟,该建筑为明代风格。现 状:2000年移址重建,仅存部分木构件。保护范围:原沧江书舍正投影区。保护机构:杨舍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1986年挂牌,现无。
洗马桥位于杨舍镇泗港片区西新村境内,坐落在东村与西村之间的河豚浜上。明代的时候,河豚浜东西两侧的村民往来较为频繁,但因河道阻隔,来往多有不便,加之当时章卿赵氏在朝廷中为官的很多,官员来往,经常要洗刷马匹,于是,便在河豚浜上建造了一座平板石条桥,既方便了村民过往,又可以作为官员洗刷马匹之所,故人们称它为“洗马桥”。洗马桥历经风雨侵蚀,现大部分淹于水下,仅剩两块并列的长约2米的石板露出水面,石板两侧均饰有龙纹,龙呈腾跃状,纹饰精美,栩栩如生。
黄旗桥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塘市片区李巷村(原黄旗村)境内,南北走向,横跨谷渎港。明万历时期,“梃击案”发生后,接手此案的巡城御史刘廷元掩盖--,草草结案,并阻止他人对此案继续深究。缪昌期(塘市棋杆村人)见他们歪曲事实,为主凶开脱,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事实的--。此举立即招致刘廷元及其同党的诬陷与诋毁,缪昌期即托病取水路归故里。一日,官船行至谷渎港黄崎桥,缪昌期即令手下落下黄旗过桥,不要惊动四方百姓,以表对家乡的感念之情。后来,缪昌期手下人将缪昌期为不惊动百姓而落下黄旗悄悄还乡一事传扬出去,附近百姓便改此桥为黄旗桥,以示纪念。黄旗桥曾是当地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由于道路的改扩建等诸多原因,目前已基本被废弃,但整个桥体依然保存完好,一如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