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苑位于塘桥镇区域204国道和338省道交汇处,是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启航处,古称黄泗浦。东渡苑由东渡纪念馆、东渡桥、碑亭和经幢等建筑组成景区。全园突出水景,体现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苑内主体建筑“鉴真东渡纪念馆”占地2400平方米;匾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题写。正殿大厅内,安放了鉴真大师铜像一尊,高2.06米,重380公斤。殿内有7幅壁画,记录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的艰难行程和鉴真生平简介及东渡路线。正殿后面墙壁上挂有6块木刻书屏,内容为《东征传》节选,计1342字,记载了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正殿两侧,展出了鹿苑徐家湾及许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红烧土等实物,同时还展
徐家湾遗址位于塘桥镇花园村境内徐家湾。遗址原为一高地,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苏州博物馆和沙洲县文化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墓葬13座、灰坑18处、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沟、灶台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锛、斧、钺、刀、凿、耘田器、石球、箭镞、纺轮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坠等玉器,有豆、罐、鼎、壶、杯等陶器,还有彩绘石球(石弹)、彩绘石镞各一件,并发现红烧土、兽骨、稻谷等。出土的14颗稻谷经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化验分析,其中籼稻5颗、粳稻9颗。这种籼粳型稻谷并存的现象,同崧泽、罗家角等遗址相似。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质矿
鹿苑镇现位于张家港市中部的塘桥镇,距市府所在地杨舍镇11公里。据《常昭合志》记载,该镇在春秋时代原为吴王夫差豢鹿之地。由此得名。至宋、元时,鹿苑已形成集镇,明、清以后,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成为滨江大镇。鹿苑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境内徐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和陶器,表明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现镇东街有建于明天启一年(1621年)的弘济桥。镇西不远处是东渡苑(古黄泅浦遗址)。镇北的盐铁塘,相传为西汉吴王濞运送盐铁所开。宋代中叶,为防海水倒灌,马盐铁塘平行筑起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海域(又名海坝)。垒于明嘉靖年间、用于抗倭报警的烟墩,遗址清晰可辨。镇东还有植于元代成宗大德年间(1297—13
位于鹿苑古镇(现塘桥镇)东街,该桥相传由僧弘济募资建造而得名,又称鹿苑大桥。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桥全长33.5米,宽3.55米,由三个拱形构成。拱圈为花岗石,采用纵联分节并联结构。东台阶27级,西台阶20级,中孔桥高6.35米,跨度11.5米。栏杆南侧为青石,北侧为花岗石。东西走向,横跨三大浦。桥北侧,有明代尚书钱谦益书“弘济桥”三字。大桥历360余年,除两端桥口被泥淤塞外,仍坚固如旧。交通可乘201、211公交。
庞氏嘉荫堂位于塘桥镇跃进街,为庞氏家宅之一,约建于清乾隆末年。整座建筑原有三进,占地400平方米左右,后因街道改建拆除,现存嘉荫堂后厅。厅屋坐北朝南,面阔四间,进深7柱,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平房,总面积约150平方米。门大厅左右两柱旁各有两块石刻,刻有龙凤、花草图案。“嘉荫堂”匾额为清咸丰年间状元、两朝帝师翁同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亲笔所书,2002年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资桥公布时间:1998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 塘桥镇韩山村 。历史情况:西资桥位于塘桥镇蔡墩东。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1.2米,跨径11.9米,中孔跨度4.9米,桥宽2.18米,高3.25米,东西走向,桥面采用二条巨型花岗石搁架而成,桥墩均用花岗石砌成,无石级坡度形制,现桥面已被水泥铺浇,保留尚可。现 状:破损严重。保护范围:桥梁。东桥墩向东5米,西桥墩向西5米。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2年竖碑。
萧家桥又名通福桥,位于塘桥镇周巷村境内三丈浦上,东西走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相传由里人、辽海道监军萧应宫所建。青石结构,纵联六块,单孔石拱桥,全长21米,跨径8.6米,宽3.1米,高4.6米。东台阶10级,西台阶27级,中间有独轮车行道。晚清曾经维修,桥面南侧石条上可见刻有“光绪壬□”字样。1998年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若瑟堂公布时间:1998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塘桥镇滩里村黄泗浦河西边。历史情况:若瑟堂位于鹿苑镇滩里村黄泗浦河西边。该堂建造于清朝初叶,初称有原天主堂,因地处鹿苑镇西,故习惯称鹿苑天主堂。堂屋面积共850平方米,其中附属建筑18间,553平方米。1985年市政府拨款13万元进行修复,1986年12月份完工,后开展正常活动。现 状:完好。保护范围:原若瑟堂正投影区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2年竖碑。
徐塘桥公布时间:1998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 塘桥镇金村村历史情况:徐塘桥位于妙桥金村村北约3公里,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6.83米,跨径17.2米,中孔跨径11.65米,南北走向,南向台阶5级,北向台阶5级,桥高5.18米,桥面采用二条花岗石分列二边,中间用17小块花岗石嵌于其中,按纵联并联形制,17小块,按前后8块,桥面中心小块花岗石,雕刻有兽形图案,层次清晰,现保存完整。现 状:完好。保护范围:桥梁。南桥墩向南8米,北桥墩向北8米,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2年竖碑。
鹿苑抗日碉堡群:位于塘桥鹿苑。现存4座(鹿苑社区2座,巨桥村2座),形制基本相同,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5米,宽4米,高约3.5米,壁厚约0.5米,中间分为2格,有进出门和射击孔。该碉堡群由国民党部队为抗日所筑。
嘉荫堂后厅公布时间:2002年市政府公布为张家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塘桥镇跃进街。历史情况:嘉荫堂后厅位于塘桥镇跃进街,总面积约150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四间,进深七柱,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平房。门大厅左右两柱旁各有两块石刻,刻有龙凤、花草图案。“嘉荫堂“匾额为清咸丰年间状元翁同和光绪二十八年亲手所书。据文献记载,嘉荫堂由庞家建于清朝乾隆末年。现 状:2002年翻修,保存基本完好。保护范围:原嘉荫堂后厅正投影区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2年挂牌。
永昌寺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塘桥镇金村。历史情况:原名永昌庵,本名潘圻庙。始建于梁代普通三年(522年)。该寺屡经兴废。1958年该寺建筑完全被拆除。1998年后陆续重建。目前已经建成五大佛殿、东西偏殿和斋堂宿舍等建筑。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7年挂牌
王家花园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塘桥镇金村村。历史情况:王家花园又名西园,为清代金培元所建。现存五间二进,硬山式砖木结构平房。第一进面阔五间,长20米,进深9柱8.5米,山墙高6米。第二进面阔五间,长20米,进深9柱7.8米,山墙高6米,房檐为双檐结构。第三进面阔五间,长20米,进深10柱10.4米。该建筑梁架过墙板雕花精美。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7年挂牌
钱昌照故居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塘桥镇鹿苑小学西侧。历史情况:钱昌照故居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约10米,进深7米,红漆椽柱门窗,淡灰色墙面,人字形屋脊高耸,方砖铺地。东西两侧各开一窗,窗顶饰西式纹饰。该建筑曾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家族的老宅,现已开辟为鹿苑小学学生书法陈列室,成为鹿苑小学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7年挂牌
伍厢庵公布时间:2009年6月23日地 址:塘桥镇牛桥村。历史情况:伍厢庵或称伍相庵,《常昭合志》记载:伍相庵由僧修纶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所建。该庵坐北朝南,正殿7间,殿堂高大雄伟,内供如来佛、观世音、望海观音、猛将诸神像及十殿阎王,西首3间朝东辅房为和尚生活用房。1944年孔林和尚为住持时重修,四方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60年代神像被毁,庙宇改作村小学教室。据村中老人讲,该庵外观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内部结构从未作任何改变。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9年挂牌
园茂里:位于塘桥镇金村西横街。清末典型建筑,楼房为砖木结构,朝南、朝东分别有两幢两层楼房,上下各6间共24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呈曲尺形状。1926年曾作金村党支部所在地,时任金村党支部书记金朴存在园茂里底楼开设“金长茂粜籴米行”,以此作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2012年修缮竣工,风貌较好。
方桥公布时间:1998年市政府公布为张家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塘桥镇鹿苑滩里村 古黄泗浦河上。历史情况:方桥位于鹿苑西2公里古黄泗浦河上。两端各采用九层青石桥墩,桥面用2条巨型花岗石飞架而成,系单孔石板桥,全长21.5米,中孔跨度8米,桥高3.8米,东西走向,坡度无石级形制,桥面两侧均刻有“重建方桥”四字,西桥墩北侧嵌有“重建方桥碑记”“重建方桥助银人员碑”两块。该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康熙十六年春月(公元1677年),现保存完好。现 状:完好。保护范围:桥梁。东桥墩向东 8米、西桥墩向西 8米、保护机构: 塘桥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2年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