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地处长江中下游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航道之间,全岛总面积20平方千米,其中江堤外滩涂4平方千米,环岛岸线16.8千米,四周水域与无锡、苏州、泰州和南通四市的长江水域相连接。岛上以农业为主,百年来无任何工业进驻。双山岛原有住户4000余户,2010年初至2012年底,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投入近30亿元实施“离岛上岸”,对岛内进行了整体搬迁。2011年底成立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2012年9月成功创建“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2016年12月度假区确定为首批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修养活动基地。2016年12月底,省国土厅同意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开展旅游用地综合试点改革工作。自然生态,
坐落于香山东南之巅,约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七十二大寺之一,历史上有“佛门圣地”之称。历史的沧桑,原寺早已湮没。后在原址重建,并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现寺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后左右种有各种树木、草坪,四季鲜花怒放,环境宜人。各殿堂层层叠叠,从各方向看均煞是雄伟。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于1994年底建成。山门建在香山老虎背中腰海拔125米的山坡上。山门上方的“香山寺”匾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仆初手书。从山门向上攀登,跨过45级花岗岩台阶,就进入飞檐斗角、威严肃穆的天王殿。再向上拾级登攀,就是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的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双层楼阁式的大型建筑。殿东西长21米,南北宽13.8米,背高15.
原坐落在香山竹林,初建于宋代。相传苏东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阴友人葛氏邀请,曾数度来梅花堂怡情养生,并题书梅花堂匾额。堂后洗砚池,因东坡洗砚而得名。由于紧靠大小香山间的石虎门古战场,梅花堂一度遭到战火破坏。明朝末年,爱山成癖的徐应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并在山上广植梅竹。清风明月之夜,徐霞客兄弟觞咏为乐,共赏良辰美景。徐霞客没有忘情于这段有意义的生活经历,特写下5首诗歌并1篇长序,以作纪念。随着时光流逝,到五十年代后期,梅花堂和洗砚池均已湮没,四周梅花亦渐渐稀少。近年来,市镇两级政府采取措施开发香山旅游资源,梅花堂和洗砚池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中。新的梅花堂是5间仿古建筑,正堂题额集东坡手笔,堂内展有坡翁和徐霞客的书画诗文,让旅游人们从
位于香山北麓。涧从上至下,纵贯青龙岗,全长约800多米。涧水源头出自山顶泉眼,常年不涸,现为中峰之巅的天然湖泊鹿女湖。从峰巅俯视桃花涧全景,整条山涧蜿蜒曲折,影影绰绰,掩映在浓绿覆盖之中;涧左右两侧的几道龙岗逶迤磅礴,向下汇聚到桃花涧山0汇之处,山随溪转,宛如一朵盛开的桃花。从桃花涧山口东行数十步,有一山洞,名桃花涧。此洞原是人防工事,现已对游人开放,洞高约2米,深200余米,沿壁光滑湿润,缝隙处有泉珠滴落,铿然有声。同桃花涧一岗之隔的香山南麓,也有一条长长的山涧,名叫南桃花涧。此涧紧靠听松吟,与小香山梅花堂遥遥相对。此涧虽比不上北涧怪石林立、激流飞瀑的壮观景象,但终年碧泉流淌,洁寒甘美,夹涧草深林密,鸟语松吟,景致极为幽雅。
东山村遗址,在张家港市南沙乡东山村,西距香山500米,北距长江2.5公里。据初步调查,古文化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9年和1990年苏州博物馆和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两次发掘,发现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遗存。马家浜文化遗存发现有圆形和半圆形柱洞的屋基,并有芦苇、稻草、竹木、稻谷、灰坑、红烧土等遗迹,出土了陶、石、玉器。遗址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倾斜,文化层高低不一,厚2.5米至3米,有连成片的大面积红烧土和大量陶片,是一处大型原始村落遗址。出土器物有陶罐、鼎、壶、盘、豆、杯、钵、石锛、凿、斧、刀、砺石、玉镯、璜等。该遗址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墓葬8座,均为浅穴土坑墓,随葬品一般为4—12件,
毗陵寺井位于张家港市香山北麓的金港镇长山村。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大将军彭越东征,率大军途经今金港镇长山村,将士干渴难忍,遂掘淤泥为井,这就是毗陵寺井的雏形。到了东汉,江南兴建寺庙,在毗陵寺井处建立了毗陵寺(今香山寺)。后来毗陵寺香火渐旺,主持方丈泓祖率领众僧拓井9口,其中以毗陵寺井最大。9口井中有2口是干井,用来储存水果蔬菜。后来,随着岁月变迁,9口井就剩下了一口最大的。毗陵寺井又名瞿家井、泓泉,是古南沙胜景之一。1984年张家港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港市烈士陵园位于香山东麓。1991年12月由“沙洲公园”迁建至香山风景区,1992年4月正式落成,占地面�35.53亩,由四个路段42级台阶组成,寓意在历经四个时期,我市解放四十二年之际,为纪念我市光荣牺牲的烈士而迁建的烈士陵园。张家港市烈士陵园是张家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和市级党员教育实镜课堂。2022年9月被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位于香山东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云生,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径。”全径沿山由东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长约五华里,几乎横贯了整个香山。径宽一般为三尺左右,两旁青松挺立,修篁夹道,奇花竞艳丽,异草飘香,景色秀丽迷人,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在采香径上,小石林、听松吟、香山寺、圣过潭等景点一一欣赏于目,当年西施来到这里都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
钱家祖宅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北基墩,年代为清代,为张家港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占文农暴旧址公布时间:2009年6月23日地 址:金港镇占文村。历史情况:占文农暴旧址位于金港镇占文村东街。该建筑原是当时地主缪授之的私宅,坐北朝南,面宽25.4米,进深53.3米,旧房20间。茅学勤领导的农民暴-动-就在此地。解放后,改为南沙粮站,隶属市粮食局。现房屋多已闲置,院落后面为新建仓库,目前仍在使用。院落结构较为完成,房内雕花装饰精美,加上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原因等,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金港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9年挂牌
渡江战役登陆纪念处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金港镇巫山。历史情况: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在我市境内登陆,随即解放张家港。是役,我军二百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渡江登陆纪念碑,坐落在临江的巫山之巅,为纪念渡江战役中牺牲的英雄烈士而立。碑体为磨光红花岗石,长5.55米、宽 0.4米、高3.1米。碑座和碑基均用灰色金山石制成。碑正面刻 有“渡江战役登陆纪念”八个大字,背面刻记着“渡江登陆纪略”。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金港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2007年竖碑
六朝古井公布时间:2007年7月20日地 址:金港镇南沙街道办事处大院内。历史情况:1992年发现,该古井井壁用带榫异形砖砌成,砖呈红、黄、青三色,叩之有金属声。古井上下部位的异形砖尺寸各不相同,排放也很讲究,下层的榫眼较小,上层的榫眼较大。据考证,异形砖于秦朝始有,而带榫异形砖唯南北朝独有,故命名为“六朝古井”。该井深13.8米,井0-土有陶罐、瓷碗、龟背壳、网坠等20余件文物。现 状:保护完好。保护机构:金港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1992年8月竖碑
烈士陵园公布时间:1995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金港镇南沙香山。历史情况:1977年7月在沙洲公园内建成烈士陵园,1988年移建香山。现 状:良好,现对外开放。保护范围:三十三亩。陵园园区。保护机构:金港镇南沙烈士陵园管理委员会。保护标志:1996年树立保护标志
烽火台(又名烽火墩)公布时间:1984市政府公布为张家港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金港镇凤凰山顶历史情况:元末,东吴王张士诚屯兵浮子门(现巫山港、张家港一带)。当时这里是用于指挥战斗,报告敌情的信号台。烽火台位于凤凰山顶,在此东可见香山,南可见定山、君山,北可见长江和巫山。是古代的战略要地。现 状:保护良好。保护范围:以保护碑为中心,2500米半径内。保护机构:金港镇文广中心。保护标志:1986年立碑。
根据方志记载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踏勘,张家港市西北部的香山、长山上有大小藏军洞100多个。1997年夏天,由苏州市博物馆会同张家港市文化局、文管会对香山的藏军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历时20天,共发掘清理了4个藏军洞。据有关资料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始,至90年代后期,苏州地区总共发掘清理了11个土墩石室--七子山、五峰山3个,上方山3个,虞山1个,香山4个。香山4个藏军洞里的出土文物有34件,主要是原始青瓷器和陶器。从器形上看,有碗、盘、瓮、罐、纺纶。青瓷碗、盘,采取快轮技术,釉色均匀,烧制温度较高,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准。有的口沿上有S形纹饰,内有旋圆形纹饰。陶瓮,体型大,通高50多厘米。可以推想是用来储粮、储水的。陶瓮、陶罐的纹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