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玄武区 > 锁金村街道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文化旅游景点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门外钟山第三峰下白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代开国功臣。死后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规制较大,与徐达墓前的规制相近,今已残缺不全。现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马二,高1.9米,旁有马官,其中一马官头已残,马鞍四周有缠枝花饰带,中间海棠形曲线围成的图案中,镌刻有精美的云龙纹样,十分精细;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将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孙所立。墓冢曾修缮二次,现墓堆四周用块石垒筑,直径9.5米,高2.4米。墓边有柱础数只,当为享堂遗物。1988年夏,为建造城东干道,

吴良墓

吴良,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朱元璋赐名良。他随朱元璋起兵于濠梁,最初为帐下先锋,洪武三年封江阴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楚争雄,命吴良镇守江阴,使盘踞在苏州的张士诚不敢乘虚侵犯金陵,从而保证了朱元璋对陈友凉战争的胜利。朱元璋称赞他:“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后来,他又率兵到广西平蛮,屡建战功。洪武十四年病死,追封为江国公。吴良、吴桢是兄弟二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两墓相距很近。吴良墓在北,墓室已在1965年被清理过,现地面上尚有翁仲、石虎、石羊各一对,龟趺座一只。

板仓墓地

板仓墓地位于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区玄武绿化所,年代为明。板仓墓地为不可移动文物。

吴桢墓

吴桢是吴良的弟弟,原名国宝,朱元璋赐名祯,曾与吴良一起守江阴,败张士诚,讨方国珍,擒陈友谅,战功卓著,被封为“靖国公”。因他曾奉旨率舟出海,追搏倭寇,获其兵船,献俘京师,此后,常往来海上巡弋,总理军务数年,所以洪武十二年他病死后,被迫封为“海国公”。吴良和吴桢在鸡笼山功臣庙中排列第十五、十六位。吴良、吴桢墓都在钟山北麓现南京电影机械厂内,相距很近。吴桢墓在南,地面尚有石马、石羊、石虎、翁仲各一对,墓室也已在1983年被清理过。吴氏兄弟墓前石刻比较完整,镂刻精细,神态逼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明初石刻艺术精品之一。

锁金村上山路旁碉堡

民国军事防御设施。玄武区锁金村上山的道路旁。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了对首都进行军事防御,在紫金山各路口建有众多碉堡,现多保存完好。

锁金村遗址

锁金村遗址,位于南京市北郊太平门外2公里锁金村的西北端。遗址是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圆形土墩,面积7000平方米。1956年与1957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544平方米,文化层厚1.43米不等,基本以湖熟文化晚期遗存为主。普遍发现有烧灶和红烧土居住面残迹,并发现有兽骨及烟熏痕迹。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次之,并有少量几何印纹硬陶,饰有绳纹、方格纹、弦纹等。出土的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镰、陶豆、陶盆、陶钵、模型陶器、陶垫、陶拍、陶纺轮、铜箭头、铜刀等。陶器多大型的平底器和带把手的陶鬲,以及多量的陶纺轮,石器以刀、镰、镞、矛较为突出。墓葬都压在灰土层下面,小孩则埋葬在居住面下的长方形小坑内,已有一定的埋葬方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