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埭镇,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动员民众于此兴修水利,筑成堰埭,初名春申埭,后改黄埭,沿袭至今。全镇面积55.33平方公里,人口6.1万,外来人口4万余,下辖16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
黄埭镇位于姑苏城西北约10公里,东为苏虞张一级公路,靠元和镇;南临京沪铁路、京杭运河、312国道,接壤浒墅关;西依望虞河,挽无锡,10分钟可到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北枕漕湖,望常熟;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绕城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黄埭自古一直是苏州西北部和无锡锡东地区的重要商埠。
古时黄埭镇,三里长街,百店琳琅,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素有“银黄埭”之称。今黄埭镇,环春申湖碧波绿树、丽水宜人;相城区规划中的太阳路横贯黄埭镇东西,国家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在黄埭镇设有门站,全镇自来水与市区并网,电信全部实现宽带接入。依托优势,黄埭镇规划建设了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潘阳工业园区,目前已有近300家内外资企业落户,总投资已达40亿元人民币。
古往今来,黄埭镇山水毓秀,人杰地灵,尊礼重教,筑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繁盛的商贸,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历史上黄埭出过众多进士和文人;近代在1929年就设立了吴县乡村师范学校。热闹的集镇也带来寺庙的兴盛,尤以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四年的兴国寺最为鼎盛。
黄埭镇还是著名的“浒关白席”的主要产区,素有“江南席乡”之称,宋代时草席已呈作贡品。面世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黄埭西瓜子”,由黄埭人殷福熙所创,因其有独特的风味,故称“黄埭西瓜子”,曾于一九二七年获得过杭州西湖博览会优胜奖,享誉京津沪杭。.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等。长洲县(今苏州)人。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因编纂通
顾大良男,一级舞美设计。苏州黄埭镇人,1930年1月28日出生。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自小喜爱学画,1949年4月,进无锡社会主义教育学院学音乐、戏剧、绘画,后进
张寒月(1906~2005)本名政,字莲光,又字兆麟,别署寒月斋主。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东吴印社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