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 > 郑陆镇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文化旅游景点

常州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常州东北约6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和平村委陈家自然村,是武进建堂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统三年(1911)征地24亩,时黄辉烈神甫扩建教堂用房40余间。民国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间,民国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钟楼,并进行大修。随着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东青天主堂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排除外来干扰,教徒宗教活动正常。“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东青天主堂恢复开放。翌年2月,县人民政

张塘桥

张塘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梧岗村委后庄村,横跨五子浜夹泾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张塘桥,又名张荡桥,建于清末,桥体保存完好,给人以古朴、稳重之感。全桥长30米,宽1.8米。张塘桥是一座典型的乡村三孔石梁桥,桥面由9条花岗石条石搭成,河中两个桥柱各用3条长约5米花岗石条石并排做立柱和一道枕梁条石组成。中间两个桥墩比两边的桥墩稍高,间距也较宽,一方面是有利于通航,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视觉的美观和稳定性。张塘桥桥墩的横梁条石宽度大于桥墩的长度,形成类似四对桥耳,增加了古桥的造型美观度。桥面花岗岩条石底部两端凿去一部分,形成与横梁条石之间一定的交合状,增加了桥面纵向的稳定性。两边的桥墩只用两条立式花岗岩条石和一条横梁条石组成,其余用不

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为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1978年以来,南京博物院先后六次对寺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中心为一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人工堆筑土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分布有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最高级的贵族墓葬。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确认,寺墩遗址面积约7.640平方公里,围绕中心土墩共发现遗存70余处。寺墩遗址周围还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环绕,基本可以确认其为良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中国文明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

奚家弄进士厅

奚家弄进士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奚家弄6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保存一般,现已无人居住,隶属天宁区郑陆镇,奚家弄进士厅主人为清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奚日宗,曾任湖南衡山知县。现存建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东西宽16.5米,南北长17.9米,是焦溪老镇上目前体量最大的建筑。在最后进北墙中心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20.5″,东经120°9.0′35.8″,海拔高6.6米。奚日宗现在的嫡传后人奚德椿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在《常州日报》上有专门介绍他经历的文章。奚寅(1718——1778)字曰宗,号鹤溪,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人。据《武进阳湖合志》《晋陵奚氏宗谱》载:奚曰宗生于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咸安桥

咸安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中市桥和青龙桥之间,横跨于东街和东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因附近为原为焦溪老街猪市行,故又名“猪行桥”。咸安桥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是焦溪老街上唯一遗存下来的梁架式石构建筑桥梁,至今桥身依旧坚固。《焦溪诗钞》中,有描写咸安桥的,摘录一篇如下:“花岗条石梁,平孔跨河床。头枕江阴界,足逾虞舜乡。栏杆能仰卧,桥面可乘凉。临近中秋节,时飘丹桂香。”(注:焦溪古镇曾称舜山乡)焦溪村委在2008年8月为之立的一块石桥介绍碑上写的咸安桥“始建于公元1856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桥为单孔条石桥,与其它桥相比,别具一格,更有欣赏价值,两个桥墩使用直条金山石

董墅楠木厅

董墅楠木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董墅村。董墅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的中部,东邻施家巷村、西邻徐家村、南邻新丰村、刘家村、北接郑陆集镇、属于邻街村委,还有京沪高铁直接从村中贯穿而过。楠木厅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据说,楠木厅是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巡抚潘石江所建宅地之一。原楠木厅高大宏敞,坚固结实。因4根金柱用纹理细密、光洁坚实的楠木制成,故名。前架原建有翻轩走廊,室内地面铺设罗砖。厅屋前后原有石阶三级,院内有条石铺地。现今均已湮没无见。厅前原有上马石、拴马石等石刻,今亦已四散无存。现存楠木厅3间,通阔12米,进深8檩9米,脊高5.5米。房屋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由清水小砖砌筑而成。因年久失修,房屋已较为破败,内部陈设也杂乱不堪。楠木厅在当地名气

常州万寿庵

万寿庵位于天宁区郑陆镇北顾家头村,据庵中明《万寿庵田记》载:“洪武元年(1368)毁于大火”,这就说明在明洪武之前就已经有万寿庵了。清光绪八年(1882)顾氏续修树嘉堂《顾氏宗谱》,据家谱记载,早在元代中期,昆山顾若芝、顾若兰兄弟就迁徙到这里定居,建村立业,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六世子孙,然后遂有顾家头村名的形成。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顾家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双凤龙”地之称,万寿庵就坐落在这块宝地上,明朝大画家文徵明在实地考察后也发出了“予观夫胜状,在后圩一村”的赞誉,庵中古碑碑额阴刻双龙双凤图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有顾家头村,后有万寿庵,万寿庵是顾家头村的先民们定居后不久

天宁青龙桥

青龙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架于龙溪河最北端与舜河连接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阴虞门桥(地名,属于江阴申港镇),故又名“虞门桥”。焦溪韵味独特,底蕴深厚。桥多、街多、弄堂多是焦溪的特点,有“六街、九桥、十八弄”之称。至今,焦溪古村落古朴典雅、风格各异的弄巷有十余处之多。青龙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花岗岩石质,桥全长19 米,二侧各有13 级台阶 ,桥堍、桥面二处宽分别为2.8 米和2.6 米,净跨6.6米,桥高4.7 米,矢高3.7 米。青龙桥为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环洞桥,拱券外镶边,拱券上方两侧各有桥耳一对,桥栏中央两侧刻有繁体楷书“青龙桥”3 字,桥面中央龙门石为一旋叶形浮雕图案。拱形石造建筑“拱”的部

焦溪南下塘96-97号梁宅

焦溪南下塘96-97号梁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南下塘。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在房屋2栋。梁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有两进组成,两进都是单层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保存较好。现由梁式后人梁士强使用中,隶属天宁区郑陆镇。梁宅门面为3开间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36平方米。二进的花格门窗保存较为完整。在梁宅第一进西大门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9.9″,东经120°09′35.5″,海拔高度-1.6米。梁宅所在的焦溪,元未明初,朱元璋塾师焦丙在此设塾讲学,所以称焦店,后来人们为了以水克火,又改焦店为焦溪。焦溪村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由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

焦溪东下塘53号徐宅

焦溪东下塘徐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东下塘53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徐氏存房屋两进,房屋虽然已残破,但基本框架保存完整。现由徐氏后人徐增虎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徐宅座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徐宅门面为5开间16米,有两进组成,一进是一层建筑,二进为两层小楼。建筑占地面积为345平方米。房屋虽然已残破,但基本框架保存完整。在房屋南面大门口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7.6″,东经120°09′41.3″,海拔高2.0米。焦溪村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由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过,桥多、街多、弄堂多,有“四河、九桥、六街、十八弄、十一道圈门”之称。目前其

吉祥桥

吉祥桥又名河南象桥,跨草塘浜,位于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塘下头村与潞城水庄底村之间,处于杨家坟东南,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五孔平板石桥。全桥长约24.3米,宽1.7 米。整座桥梁共用15块花岗岩条石作桥面。分别架成五个桥孔。桥孔分别为3.3米、4米、6米、4米、3.3米,两端桥堍分别长4.8米。每节桥基都由一横三竖四块条石组成,桥面架于横置条石上。横置条石长2.9米,南北两侧各超出桥面0.6米。该桥以前是东青到戚墅堰的必经之桥,据说是由塘下头村杨家坟等村人集资建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成后,曾用块石修补桥墩,此后没经过大规模修缮。桥梁造型古朴大方,气势不凡。走在桥上给人一种稳固、坚实的感觉。一座桥梁造福一方,所以人们又叫它河南吉

焦溪红星路28、34号承宅

焦溪红星路承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红星路28号、34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红星路28、34号承宅存房屋一进,房屋虽然年久失修,但是其整体木构架以及花格木窗、木门等基本保持原样,现由其后人沈云龙、承生平使用,承宅座北朝南,是一座一进4开间江南晚清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此宅占地172平方米,共有两层。房屋是一转角小楼,在房屋的东边是其转角处。在第二进屋东面大门口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6.9″,东经120°09′31.4″,海拔高5.62米。焦溪村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由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过,桥多、街多、弄堂多,有“四河、九桥、六街、十八弄、十一道圈门”

焦溪红星路82号梁氏宅

焦溪红星路梁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红星路82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梁宅座南朝北,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清末民初)。梁宅为3开间通阔7米,是二层小楼,占地面积50平方米。此宅已经房主全面维修,除了二层楼板改用新的木料以外,其他部分均维持原样,现由梁式后人梁孟佳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现房屋内外老的木料都涂上了红漆。在梁宅第一进西大门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7.8″,东经120°09′33.8″,海拔高度7.6米。焦溪村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由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过,桥多、街多、弄堂多,有“四河、九桥、六街、十八弄、十一道圈门”之称。目前其传统特色肌理保存较为完

焦溪中街后巷11号蒋宅

焦溪中街后巷蒋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三队中街后巷11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蒋宅存房屋3进,保存一般,现由蒋氏后人蒋有康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委。蒋宅房屋座北朝南,五开间17米门面,有前后房屋三进组成,均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一、二进是单层建筑,三进是二层小楼,一、二进与二、三进之间各有一小天井。二、三进之间的天井内东、西各有一相对称的侧厢,侧厢东西宽为3米。周围有围墙,主体建筑维持江南晚清建筑的传统风格。在二进大院中心点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22.5″,东经120°09′35.3″,海拔高-5.7米。焦溪建筑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众多民居建筑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采

焦溪南下塘18号承宅

焦溪南下塘承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南下塘18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18号承宅存房屋两进,且保存较好,现由其后人承建国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18号承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承宅门面为2开间8.8米,有两进组成,一进是一层建筑,二进为两层小楼。建筑占地面积为125平方米。屋内地面现改铺成水泥地。房屋整体架构及两进房屋的花格木窗都保存完好。在第二进屋东面大门口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2.9″,东经120°09′36.2″,海拔高-0.2米。焦溪圣贤文化精髓,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古宅、古街、古巷、古弄、古河、古桥”为载体,展示以“黄石半墙”建筑为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集生活居住、文化展示

焦溪南下塘27、28、32号承宅

焦溪南下塘承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南下塘27、28、32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承宅存房屋3进,保存基本完整,现由承氏后人承景雯等人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承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承宅门面为4开间11.5米,有三进组成,一、二进是平房,三进为两层小楼。建筑占地面积为272平方米。一进通向二进的走道北面墙上,用毛笔写着文革时期的一些标语。三进屋是精华所在,其二楼22扇花格木窗保存完好。在第三进大院中心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1.8″,东经120°09′36.7″,海拔高-1.2米。

大圣庵

大圣庵,位于天宁区郑陆镇新沟桥村委麻皮桥村北侧,现存砖木结构建筑一进五开间,坐北朝南,西面紧邻李氏宗祠。明孙慎行曾为大圣庵前的一棵古老的柏树赋诗。大圣庵南墙上有清乾隆年间《大圣庵碑记》,记载大圣庵自康熙、皆有修缮,至清乾隆再修。据李氏后人介绍,大圣庵是毗陵辋川李氏家庙,清代学者、文学家李兆洛也为辋川李氏后裔。抗战期间大圣庵曾是抗日队伍--场所,日寇入侵时遭到破坏,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冬重修。解放后大圣庵曾用作麻皮桥小学。

北夏墅学校旧址

北夏墅学校旧址,位于天宁区郑陆镇黄天荡村,包括两处,一处在黄天荡村委会东南220米,单层五开间建筑,有五角星门楼,门口西侧墙内嵌有道光三十年禁唱滩簧碑记。辛亥革命前后,郑陆地区办学兴盛。许剑虹、承士毅在北夏墅大王庙旧址创办西夏墅小学(第一小学)。另一处在邻近的原黄天荡新市民小学校园内,建于1946-1947年。主体建筑为二层教学楼,砖木结构建筑,以小学、初中为主。

黄天荡许宅

黄天荡许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黄天荡村委北夏墅村,由清代秀才、三河口高山书院山长许伯清在1894年-1899年历时5年兴建。原有房屋四进,现仅存第三进主楼,其余均毁于抗战期间。许家为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多有贡献,建造者许伯清乡志记载写有诗稿268首,解放初期许学熙担任北夏墅初级中学校长,再有中科院院士许学彦,安徽省副省级干部许学受等,蔡旭曾在许家私塾读书。

仲明中学旧址

仲明中学旧址,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红星路13号、三元桥畔。1945年焦溪旅沪工商业人士是贻永等人筹集资金借用南下塘是氏宗祠、徐氏宗祠创办仲明中学,以纪念清代焦溪名人、舜山书院创始人仲明先生是镜。1948年在三元桥畔同善堂旧址兴建楼房五间、平房五间,作为中学校舍。现存五开间青砖楼房,坐北朝南。2005年改为“耶稣堂”。仲明中学创办于1945年,首任校长叫是怡勤,也是仲明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取名“仲明中学”,是为了纪念是家大门的老祖宗是仲明先生。是镜,字仲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一代博学弘儒,终身治学,不求做官。1740年(乾隆五年),他的父亲晚斋先生去世,是仲明把父亲葬在舜山,守孝6年。后来,是仲明开办舜山学所,在学所中讲孔孟之

美新照相馆旧址

美新照相馆旧址,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仇家弄8、10、12号,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为江南传统二层小楼,硬山式砖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大门上方有“摄影室”三字砖刻。20世纪30年代,摄影师徐蕴珊买下该楼开照相馆。焦溪美新照相馆远近闻名,附近乡镇百姓多来此拍照。日军侵华期间,周边乡镇民众的“良民证”都是到此拍摄的。

焦溪龙溪河古桥群

焦溪龙溪河古桥群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龙溪河上,原有九座古桥,现存四座,均建于清代。由北向南依次为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三元桥,三拱一平,错落有致。龙溪河石桥群保存良好,是焦溪村“一河、四桥、七街、两巷、十三弄、多圈门”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焦溪龙溪河古桥群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焦溪中街后巷奚宅

焦溪中街后巷奚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中街后巷11号,建于清朝,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面阔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为辽宁省农业厅原厅长奚康敏的老宅。第一、二两进是单层建筑,第三进是两层小楼。该宅系第一进内有门楼,上有砖刻四字但难辨字迹。第三进二楼有一个雕花木阳台,雕刻图案精美。

承越故居

承越故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南下塘26-29、31、32号,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坐东朝西,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三进四开间,第一、二进是一层建筑,第三进为二层小楼。承越,咸丰年间进士,担任过国史馆誊录。1860年,受命办苏常团练,后留山东道台候补。

焦溪徐家祠堂旧址

焦溪徐家祠堂旧址,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西河头路10、12、14号,建于清代,与原“是家祠堂”相邻。两祠堂原格局共三进,现存第三进,临西河头,五间二层。新中国成立初,两祠堂设作区政府驻地,后为焦溪公社、乡政府所在地。

乌路桥

乌路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原来叫咸明桥。东西向横跨在天宁区郑陆镇丁塘江上,位于白家坟以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清咸丰庚申十年(1860)遭毁后,有前芳基村的蒋庆余等人集资修建。现桥位于和平村的前芳基村西,与青龙华严村交界。乌路桥全长26.5米,高约5米,宽4.3米,是一座拱券为联锁分节并列砌筑的花岗岩独拱桥。石桥虽已历经风雨,如今却依然是村民进出的主要道路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它成为丁塘河上硕果仅存的古石桥。相传很久以前丁塘河水急难渡,只有飞鸟才能飞过去,乡人集资造桥起名“鸟路桥”,请当地一名李姓秀才为桥题写,秀才感觉润笔费不理想,故意将“鸟”字少掉一点,他本想补笔费又能再捞一笔,谁知建成典礼上一只麻雀正好停留

焦溪强家弄24—25号宅

焦溪强家弄24—25号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强家弄24—25号,建于晚清,一进三开间二层楼,为典型的黄石半墙建筑,保存情况较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屋前有小院落,院门朝东,房屋有门楼,雕刻精美。

陆家桥

陆家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延陵村,南北走向横跨于村外后塘河上。陆家桥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陆家桥是一座三孔两墩平板石桥,桥全长15.5米,宽1.6米。桥面由三块麻石条铺设而成。桥面外侧石板上均以浅浮雕刻有“陆家桥”三字,三字外均加圆形框。两侧各雕刻有三个菱形相叠组成的方胜纹。“陆家桥”三字及方胜纹上加颜料涂成桔黄色。在方胜纹和桥名中间分三竖排刻有“光绪丙申年季冬重建”九字,说明此桥在光绪丙申年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经过重建。桥墩采用三竖石板和一条横向石隔梁组成。两端桥堍用石块垒成,目前保存情况较差,一侧桥堍完全塌毁,另外一端曾用水泥做成阶梯进行加固。由于陆家桥位于延陵村交通要道上,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为了保护文

局前街明式楠木厅

局前街明式楠木厅位于天宁区局前街118号原局前街派出所内,建筑现存一进,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五开间,明间木柱为抬梁式,次间和梢间木柱为穿斗式,明间、次间设前后外廊。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局前街明式楠木厅为常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下塘98号西民宅

南下塘98号西民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南下塘98号西,建于清末明初,坐东朝西,硬山式砖木结构。有五角星门楼和精美封火墙。

东青楠木厅

东青楠木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东青西街。东青楠木厅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由目前房屋所有人潘氏先祖华庭公建造。房屋座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4开间通阔14.8米,进深8檩9米,脊高5.2米。原有“双贤堂”及“美贤堂”匾额两块均已散失。楠木厅现作民房,原门窗及门面都经过了后期整改,唯有内部框架基本保持不变。目前,屋内仍有潘氏后人居住,但由于年久失修,内部已零乱残破。楠木,为中亚热带常绿乔木,最高可达30余米,胸径可达1米。主指桢楠属(phoebenees)和润楠属(Machilusnees)木材。桢楠归类为楠木本类,主要有闻香园林金丝楠,缅甸黄楠,小叶楠等;润楠归类为楠木旁类,主要有水楠,大叶楠,滇楠,紫楠等。楠木为

斜桥

斜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河口丰北村东北约300米处的田野里,横跨三皇庙交界处的隆兴浜夹泾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斜桥又名通芳桥,南北跨向,花岗岩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外包券眉石。斜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保存年代为清代。桥长 22米,宽 3.5米,梁底高 6米,桥拱跨径 5米多,用花岗岩和青石砌建而成,两边桥额石和桥心石为青石。斜桥金刚墙采用靴钉式叠砌,两侧各有一对素面桥耳,两坡各有台阶 21级。斜桥桥额石上有3个圆圈,中间的字迹已模糊难辨,桥名左侧雕有如意形花纹。桥心石上图案中心为三个棱形组合,-是编结盘长(注:佛门有八宝,即法螺、0-、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等八件宝物,又称为“八吉祥”。桥旁有新建公路桥,新桥就叫“

中市桥

中市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三元桥北侧,该桥横跨于龙溪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其位于老街市中段,故名。中市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咸丰六年(1856)重修。金山石质,纵联并列式砌置法,拱圈外侧镶边,拱券上方两侧各有素面桥耳一对,两侧桥额上镌雕楷书“中市桥”三字。桥面两侧置厚实栏板,桥顶两侧栏板间置望柱各一对,一根望柱头还雕着一只石狮,风化较为严重。中市桥的南侧还置有两根方头望柱,另一侧柱头已被削平,与桥栏齐平,桥堍一侧紧挨着一栋民居。桥面石级上刻有防滑菱形槽,因年代久远,条石台阶上左右两侧行人行走之处的网格防滑纹和楞角都已被磨平,颜色斑驳。中市桥全长 18.4米,二侧各有 15级石阶,桥堍、桥面二处宽分别为 3.7米

白茅塘桥

白茅塘桥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白茅村安乐宫西3米,为古建筑的桥涵码头,建造于清代,白茅塘桥保存较好,现仍通行,隶属天宁区郑陆镇,白茅塘桥南北向跨草塘浜。桥是单孔平板石桥,为便于人行走等原因,在老桥上铺了水泥板,水泥桥板下又设置了输水管道。桥东的30多亩良田就依靠桥下的输水管道浇灌,行人往来,农田灌水,一桥两用。现全桥长15.7米,宽2.6米。在桥面中心点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7′8.3″,东经120°03′55.5″,海拔高度0.6米。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中称,将原武进区的郑陆镇划归常州市天宁区管辖。

便径桥

便径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董墅村刘家村交界处,为古建筑的桥涵码头,建造于民国,便径桥保存一般,现已不通行,隶属天宁区郑陆镇,便径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董墅村与刘家村交界处,东西向跨草塘浜,原叫“变经桥”,原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桥,现桥东面一节已倒塌。桥建于民国25年(1936),建桥时,因对桥基泥质未经科学考察,桥墩下作为加固桥基的木桩仍按传统方法打进泥土仅七尺左右。桥建成后,人走在桥上有摇晃的感觉,于是,人们叫它“摇摇桥”。抗日战争时期此桥被毁坏,重修时桥墩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并在桥面石梁中间铺架石板,改名“便径桥”。在桥面中心点南1米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8′31.3″,东经120°04′23.8″,海拔高度-5.2米。

焦溪南下塘110、111号姚氏宅

焦溪南下塘姚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南下塘110-111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姚宅存房屋2进,保存基本完整,现由其后人姚梅绣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南下塘110—111号姚宅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南下塘。姚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姚宅门面为3开间10.5米,有两进组成,两进均为平房。建筑占地面积为225平方米。二进花格门窗保存完整,正中明间有6扇木格玻璃落地长窗,两侧次间为半墙半窗。在第一进屋西北角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9.2″,东经120°09′35.3″,海拔高度-2.3米。焦溪村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由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过,桥多

西成桥

西成桥位于郑陆镇焦溪胡家村胡家场。胡家场外有河道名为“胡家河”,西成桥就横跨于胡家河上。西成桥是一座独孔平板桥,桥全长20米,宽3.2米,高3.5米,桥孔跨径6.7米。桥面中部和左右两侧铺设细长麻石条,三条石条中间对称横向平铺长方形麻石板。桥面一侧以浅浮雕“西成桥”三字,均为楷书,每个字外加圆框装饰。桥基由形状规整的石块、石条堆砌而成,两端桥堍各有石阶16级。据当地村民胡兆明老人回忆,西城桥原为木梁桥。1945年春天,当地居民重建西成桥,将原来的木梁拆去,建成现在的石梁桥,并延用至今。现在由于交通发展,胡家场村民进出村子已经有了宽阔便捷的水泥村道,西成桥不适合机动车辆经过,已经逐渐没落,偶有行人经过。由于年久失修,西成桥桥面石条裂缝

焦溪强家弄24-25号时氏宅

焦溪强家弄24—25号时氏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是宅座西朝东,一进,三开间9.4米门面,硬山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晚清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为94平方米。是宅的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独具特色,房子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自墙根以上一半用当地山上开采的黄石砌就,称为“黄石半墙”。墙体厚实,外加一个个铁质的墙搭紧固,更让焦溪古村呈现出其他江南水乡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焦溪村原有十八弄现有十四弄:消失六条弄堂,新增两条弄堂。现存街道五条:东街、中街、南街、老新街、北新街。现存的街巷、弄堂多建造于清朝、民国时期,街弄纵横交织,形成宜人的步行网络。街巷构成焦溪村内部道路的主体框架。弄堂垂直于街,呈丁字形相交,枝状展开分布,与街巷

焦溪南街68-69号陈宅

焦溪南街68-69号陈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南街。陈宅坐东朝西,一进,3开间12米门面,砖木结构,硬山式二层小楼,晚清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为73平方米。此宅临街而建、临河而筑。房屋门面和后包檐墙壁已经后人略微改造,但其内部结构框架基本保持原样。 陈宅的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独具特色,房子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自墙根以上一半用当地山上开采的黄石砌就,称为“黄石半墙”。墙体厚实,外加一个个铁质的墙搭紧固,更让焦溪古村呈现出其他江南水乡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屋后是穿境而过的龙溪河(据《越绝书?吴地》记载该河为江南运河原始段落之一),此河是焦溪村的主要公共空间和景观载体。村庄南北部保留了部分田地,成为村庄内部与周边生态格局的景

焦溪奚家弄20-23号奚宅

焦溪奚家弄20-23号奚宅位于天宁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奚宅座北朝南,一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式的二层楼房,楼房前是一小院,占地面积共为195.5平方米。奚宅的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独具特色,房子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自墙根以上一半用当地山上开采的黄石砌就,称为“黄石半墙”。墙体厚实,外加一个个铁质的墙搭紧固,更让焦溪古村呈现出其他江南水乡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屋内现已无人居住,环境很差,但是房屋的结构保存较好。焦溪村现有十四弄及街道五条,现存的街巷、弄堂多建造于清朝、民国时期,街弄纵横交织,形成宜人的步行网络。街巷构成焦溪村内部道路的主体框架。弄堂垂直于街,呈丁字形相交,枝状展开分布,与街巷共同构成纵横交错的骨架体系。20

焦溪强家弄22、23号周氏宅

焦溪强家弄22、23号周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为古建筑宅第民居,建于晚清,周宅座北朝南,一进三开间,房屋外墙用当地山石砌成,硬山式砖木结构,屋内现仍有人居住,保存情况较好,由周氏后人周伟锋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委,一进,三开间10.4米门面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为96平方米。周宅所在的焦溪,元未明初,朱元璋塾师焦丙在此设塾讲学,所以称焦店,后来人们为了以水克火,又改焦店为焦溪。焦溪建筑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众多民居建筑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采用黄石砌就,形成“黄石半墙”独特南地北风的建筑风格。焦溪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有有“四河、九桥、六街、十八弄、十一道圈门”之称,“十三弄”分别为:东

焦溪东街72号徐宅

焦溪东街72号徐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村东街72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徐氏宅存房屋1进,屋内木结构保存较完整,现由徐氏后人徐元正使用,隶属天宁区郑陆镇,徐宅是一座三开间一进江南晚清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此宅临街而建、临河而筑,现占地81平方米,共有两层,一层是客堂和厨卫间,二层是卧室。屋外墙用周边的山石砌成,是当地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屋内木结构保存较完整,屋主人仍使用着老式的家具,使原有的那种古老气息保存至今。在屋东北角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9′19.4″,东经120°09′39.6″,海拔高5.2米。焦溪建筑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众多民居建筑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采用黄石砌就,

常州三元桥

三元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龙溪河老街区段最南端,横跨南街与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是一座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三元桥又称张小娘桥,据说清朝初年,南下塘承姓是乡里大族,很富有,他家有一女嫁于上塘毛家园毛家,母亲探望女儿,女儿回家省亲,常因绕道而止步,为母女便于往返相聚,承家于七间头前独资架木桥一座,取名张小娘桥。据地方志记载,现存三元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当时焦溪已是繁荣之地,为适应当时商贸发展,有人建议将小娘桥南移,乡党耆老请在京任职的焦溪人奚日宗(清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曾任湖南衡山知县,焦溪中街至今还较完好地保留着“进士厅”)对桥址桥名作出裁决,当时因交通困难,久候无消息,才选定桥址(原焦溪小学东侧)先行动工,后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