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镇位于长江三角洲,隶属江苏省昆山市,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古镇千灯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天下无数仁人志士。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氏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她美丽、富饶、古老而充满生机,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没想到千灯更小。说通俗点,就是一座小庙,一座破塔,一条
“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青霄碍野鹰。我欲登之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这是明代正德时期,昆山的一任知县方豪登千灯秦峰塔后发出的感慨。秦峰塔,位于昆山千灯镇市河尚书浦西岸,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方形七层,总高度为39.5米。每层绕有腰檐、平座,塔顶部设有塔刹。塔刹以覆钵、承露盘、五重环“相轮”及“宝瓶”组成,均为铁制,高7米,重近3吨。塔刹顶端四根“浪风索”同塔顶层的四翘角紧紧相连,牢牢稳住整个塔身的重心。秦峰塔,外为方形,内壁底层为八角形,二至七层同为方室,各层的高度和平面逐层收缩。塔内设有楼板木梯,可登至顶层,每层四面均设有壶门,可探身塔外,远眺四周风景。该塔原属波若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建于秦望山(今废)之南,故得名
延福禅寺是梁天监二年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解放后和尚转业,后房移属医院。2003年-2005年,重修恢复原貌。相关建筑正山门:正山门中的砖雕照壁,选用的是“三滴水”的形式,壁系将横长而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家当铺集明清时期徽派、苏派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目前江苏省内保存最完整的
昆山国家农业示范区大唐生态农业园创建于2005年,是千灯镇为了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建设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地,是千灯构建以古镇旅游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为延伸的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总占地面积12600余亩,是集农业生态观光、科普展示、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会务接待等于一体的都市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园。现在园区共分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现代渔业高效养殖体验区三大核心功能区。其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占地面积2600亩,建有连栋大棚、玻璃餐厅、生态会所、农业博览馆、科技培训中心、名木文化苑等设施,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占地面积5000亩,分为优质粮油种子区、设施瓜果蔬菜种植
顾炎武墓顾炎武墓地分亭林祠、亭林墓两部分。1956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亭林祠堂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亭林墓露台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墓后柳树四棵
2005年5月,千灯镇南大街李宅辟为千灯馆。这是中国首家古灯博物馆,馆内藏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历朝历代古灯1133盏,均是北京人殷小林的私人藏品,全摆放在柜子与架子上,一眼扫过去,琳琅满目,美轮美奂。千灯馆(李宅)千灯馆目前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古灯馆”,这里展示的油灯属于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的事物,但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盏灯几乎都能讲出一大堆历史故事,诠释着人类从蒙昧无知步入到现代文明的漫长跋涉的艰辛历程。灯馆内展出最早的灯是一盏原始天然石灯,距今七千多年,在一块盘子圆状的石块上有眼珠样的小洞,放些豆油,点燃灯芯,火苗如豆。最重的灯是汉代石猴顶灯,在一块30多厘米立方的石头上,四周下面雕琢着猴头像,顶上凿
永福桥跨千灯镇北的千灯浦,原名启秀桥,俗称北大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重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福桥系石阶梯拱桥,桥高6米,宽5.1米,长38米。2004年,永福桥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种福桥,位于江苏苏州市,创建于明朝,桥长31米。东西走向,跨于尚书浦上。桥长31米,宽3.7米,净跨9.5米,矢高5.3米。桥系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栏已失。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桥是位于昆山市千灯镇的一座桥,桥长31.96米,宽4米,净跨9.3米,矢高5.8米。原名“三善桥”,始建于明初,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木桥改建石桥,清康熙年间重修。东西走向,跨于尚书浦上。桥系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保存完整。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板街始建于南宋年间,明清年代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初年,由方远清发起、聘请朱家角名师王世昌设计修建,共铺有石板2072块,全长1500米,人称“三里石板街”,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所用之条石称为“胭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