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民居群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杨柳村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全村居民1348人,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来的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杨柳村古建筑群,清康熙、乾隆年间建造。原有36个宅院,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的门楼
南京史量才故居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生于湖熟镇杨板桥村,原《申报》总经理,著名新闻事业家,社会活动家。墙上有2000年3月原江宁县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块牌匾,“史量才故居”五字。故居内陈列有史量才的生平事迹及政界要人为史量才所题的字。南京史量才故居是一座一层的砖瓦房史家世代务农,唯有他的父亲出外在松江县泗泾镇经营药店,他随母留在家乡。8岁丧母后随伯父生活,15岁时才同父亲在泗泾居住。史量才从小刻苦攻读,1899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学堂,受到上海商学各界重视,1905年参加上海学界组织的-研究会,与黄炎培等发起并组织成立江苏学务总会。1907年参加江浙两省绅商拒借外资保
湖熟清真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水北大街39号。湖熟清真寺是湖熟街道一千余回民进行教礼活动的主要场所。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理,重建大殿。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厅左下院内凿一水井深16.5米。清宣统三年大殿前左侧建瓦房5间,左为水房,右为宿舍,中为客堂。1919年翻盖前进大厅3间,大殿5间及大门东首厢房2间,1922年修建后进通道及前后台阶3座。大殿屋面原为宫殿式建筑,飞檐翘角,因年久失修,东北屋角开裂。行将倒塌,后经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把大殿改建成平面屋顶,殿内基本上恢复了旧貌,砖木结构,面阔40米,通进深64米。1932年前后,寺内设立回民子弟小学。1956年,回民子弟小学迁出清真
龙都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龙都社区龙都中心小学东约10米。 该烈士墓建于1977-1978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龙都一带打游击而牺牲的刘鹤亭等烈士而修建的。墓园坐东朝西,长41米,宽约39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为“刘鹤厅、高之桂、谈文翰、乐森林、梅武斌、李义忠”六位烈士的墓包,中间是“强博”等十三位烈士的合葬墓。烈士纪念碑位于墓园正中,碑座为边长5米的八边形水泥平台,碑身高约8米,由江宁县政府于1978年立,纪念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烈士墓园内种植大量松、柏、冬青及兰、桂等树,四季长青,墓园显得幽静、肃穆。 龙都烈士墓1983年6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岗古文化遗址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耀华社区,时代为新石器。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湖熟镇内有梁台、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岗等10多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即“湖熟文化”遗址的中心区域。“湖熟文化”遗址的分布极广,约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围山脉绵亘,当中为秦淮平原的圩田区。“湖熟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遗物的发现表明:大约在3、4000年以前,湖熟这块地方,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从出土器物特征及演变,考古学者认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铜器的部落,他们在新石器时代村庄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前岗古文化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园塘21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河南社区花园塘21号后院。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二层建筑。主体砖木结构,坐南向北(北面原是湖熟镇老街)面阔4间,长16.5米,通进深14.2米,一楼6间4厢房,二楼4间4厢房,占地面积共计240平方米。建筑现有格扇门窗,花沿滴水,外饰马头墙均保护较好。二楼走廊上的木雕及大门内侧砖雕,石雕纹饰精美。另有240平方米的后花园,花园东侧有一个月亮门。月亮门上 书-“清风苑”。“清风苑”原主人戴立恒,湖熟镇人,曾开有十八家粮行,20世纪40年代死于帮派争斗。
河庄村王公祠,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59号。 河庄村王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现存二进,一进面扩3间10.5米,进深5架9.5米,二进面扩6间21米,进深5架9.5米,西侧3间有单轩,扁梁上雕饰精美,1982年大修过,除梁柱外,砖瓦全是新的。 王公祠北约10米是王氏祖茔,现有坟茔四座,其中有两通墓碑可辨字迹分别为“康熙五十八年八月”(1720年),“雍正元(1723)年二月吉日”。其余墓碑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认,另有石供桌1张,风化严重。
焦村4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焦村西。 该民居现存二进十间两厢房,砖木结构,五架梁,南北向,东西长16米,南北通进深21.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44米,两进之间有一天井相隔,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建筑外墙有0.97米高的青石挡泥墙,第一进主体及木质隔板墙保存较完整,第二进仅剩部分梁柱和外山墙,该民居已弃用多年,内部堆满杂物已无法居住。
杜桂石拱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丹桂社区杜桂村东南。 该桥始建于清代,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东西偏北走向,桥长17米,宽3.6米,矢高约4米,由石灰岩垒砌而成。桥下“荷花沼”原是秦淮河支流,现因河流改道荷花沼变成了一口水塘。桥墩局部被水冲塌,虽经村民修缮,但扔有明显变形移位,桥北侧垃圾满地,环境极差。 该古桥于198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船闸,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若诚村北约600米。该船闸建于1975-1978年,是秦淮河水道和平社区段船闸,原称“周岗船闸”,因秦淮河改道,水闸现已弃用。和平船闸为南北向,由主体蓄水道,船闸及附属建筑构成,其中蓄水道长53米,宽6米,水闸长10米,宽8米,附属建筑有4间办公房面积约100平方米,船闸及附属设施保存完整,未见损毁。
杨柳村古建筑群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主要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有客房、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后部分住房大多为二层建筑,楼宇之间宛转相通。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外,还做成各种各样的“轩”,精巧美观。
前杨柳村274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274号。该建筑坐北向南,现存三进十二间,东西长12米,南北通进生28米。外墙有1.2米高青石须弥墙支撑,保存状况较好,建筑内墙及屋顶破损严重,部分墙壁倒塌,地面长满杂草,无人居住已多时。该建筑主人姓朱,据其家谱记载:祖先从句容县迁来前杨柳湖村至今已有260余年。
前杨柳村298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298号。 该民居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现有三进12间四厢房。南北通进深34米,东西长15.2米,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建筑仅存外山墙和部分内部梁柱框架。院子里建了一栋现代建筑,老房子已弃用多年。据考证该建筑朱姓后人祖上是从句容县迁来此地定居繁衍,至今已有260多年。
下圩庄土地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社区下圩庄73号西。 该土地庙现有殿堂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长8米,进深7米,殿堂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皆画有壁画,共计15幅,每幅宽0.9米,高约2.2米,画面内容为道教诸神仙,每幅壁画均配有庙联,画风写意,色彩明快,是研究民间土地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西阳湖村乌龟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耀华社区西洋湖村东约300米。该遗址中部隆起,从远处看形似乌龟的,故当地村民称其为“乌龟墩”。该遗址现存东西长60米,南北长42米,地表采集有素面夹砂红陶,少量灰色印纹陶,器型有鬲、罐等,文化堆积层约1米,从采集标本分析,应属湖熟文化遗址(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
前东村张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前东村(若诚60号)。 该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于清朝末年。建筑现存二进,门厅4间,大门饰有斗拱。一进和二进各面阔三间五架梁,整座建筑东西长11.5米,南北通进深30米,另有二间厢房。建筑现为两家私有企业的生产车间,内部结构已完全改变了原有建筑格局。
东竹排巷7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河南社区东竹排巷7号。该民居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外饰马头墙,东西通进深26米,南北长11.5米,分门厅、天井、正房,正房为二层建筑,每层为三间二厢房布局,大门里侧门楣有砖雕。门窗及梁柱漆面脱落,花沿滴水保存的相当完整。该民居一度由湖熟镇派出所使用,现空置。
杜桂村164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丹桂社区杜桂村南164号。 杜桂村164号民居建于清朝末年,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五架梁,现存二进十间二厢房,建筑东西长19米,南北通进深36米,占地面积684平方米,保护状况较好,梁柱完整,天井青石铺路,外墙高耸,饰有马头墙,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广严寺村徐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广严寺村220号北。 该宗祠又称“存著堂”,2007年重新扩建为十三间,其中第一进五间主要用原徐氏宗祠的梁柱为建材重新翻建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五架梁,长18米,通进深9.5米。外墙用水泥涂层,铝合金门窗是2007年扩建时安装的。
赵家边乌龟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河北社区赵家边东约80米。 该遗址外呈台型,当地人称乌龟山,遗址东西长70米,南北长约50米,残高约6米,从遗址断面获标本较少,以素面夹砂红陶和灰陶为主,据采集标本推断为湖熟文化遗址(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
广严寺井,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广严寺村410号院墙下。 该古井井栏为玄武岩质地,高约0.40米,直径约0.90米,井深约12米(据410号户主胡太络讲:20年前该井曾经陶过一次,当时测量深12米),此地原为广严寺旧址,现仅存该古井。
山岗庙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进社区山岗村西。 山岗庙当地人称“山岗大庙”,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已无考,遗址尚存古银杏一株,树周长3.1米,高约17米,树冠覆盖面积约120平方米,古树枝繁叶茂,当地村民视为神树,十分爱惜。
张栋梁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进社区潘岗头村。 张栋梁墓是夫妇合葬墓,土质墓包前立有大理石墓碑,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亲自书写的“中医张栋梁夫妇之墓”。因无人管理,该墓显得有些荒芜。张栋梁(1887-1937)号仲庵,祖籍松江,民国时期南京著名中医,全国最高中医医疗学术机构:“中央国医馆”名誉馆长兼常务理事,张栋梁先生与同时代的张简斋、杨伯雅、隋瀚英合称金陵四大名医。
张耀华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耀华社区前岗村。 该烈士墓2002年从后湖村迁来前岗村,墓向坐西朝东,墓包长2.17米,宽1.3米,墓园占地面积约56.7平方米。墓园周围植有白杨树,西北一墙之隔为耀华社区生态农庄,东南靠同心路与湖土公路相连。张耀华,江苏洪泽县人,一九一五年出生,曾任赤山区大队大队长。一九四四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湖熟后湖村为掩护被包围的县区干部和区大队战士突围时英勇牺牲,“耀华“社区就是为纪念他而得名的。
西河里村平角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湖熟社区西河里村东约100米处。 西河里村平角桥始建年代不详,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西圩河上。桥长8米,宽3.6米,矢高2.7米,净跨5.5米。整座桥由当地产石灰岩和砂岩垒砌而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从桥基局部用水泥勾缝,推断民国时期重新修造过。
前杨柳264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社区前杨柳村264号。 该建筑坐南向北,砖木结构,东西长32米,南北进深22米,一进仅存2间,后进6间,因外墙有1.2米的青石须弥座支撑,所以保存现状较为完整,建筑内墙倒塌,屋顶破损严重,只是梁架还在,地面及墙壁间长有树木、杂草,已多时无人居住。该建筑主人姓朱,据宗谱记载,其祖先从句容县迁来前杨柳村距今已有260多年。
土地庙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东阳社区杨板桥村东,这里曾是杨板桥村土地庙,该黄杨树是土地庙的遗物。这棵古树现居八边形花坛之上,花坛宽约3米,高约1.5米的,树周长约1米,高约11米,长势良好,在古树西约6米处有两棵柏树,年代稍晚于黄杨树。古树原由东阳小学管理,后小学撤并,留下围墙及南15米处一幢楼房,现在院内开了木器加工厂,环境脏乱差。黄杨树198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库村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万安社区东库村秦淮河支流解溪河南岸。 该桥始建年代不详,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因解溪河扩宽,另建新桥,古桥已弃用。东库桥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长12米,宽3.5米,矢高3.6米,主体由石灰岩和砂岩垒砌而成,北侧桥基因河面扩宽而截断,桥面杂草丛生,但不失古意。
龙都烈士陵园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龙都中心小学,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6月,龙都烈士陵园被公布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鼠墩古文化遗址位于江宁区湖熟镇曹家边,时代为新石器。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湖熟镇内有梁台、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岗等10多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即“湖熟文化”遗址的中心区域。“湖熟文化”遗址的分布极广,约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围山脉绵亘,当中为秦淮平原的圩田区。“湖熟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遗物的发现表明:大约在3、4000年以前,湖熟这块地方,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从出土器物特征及演变,考古学者认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铜器的部落,他们在新石器时代村庄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老鼠墩古文化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船墩古文化遗址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赵家边,时代为新石器。船墩古文化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台遗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句容河北岸,195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呈台型,传旧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楼,故名。现存遗址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36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址下方,南、北为公路,东面10米处有一沙场码头,堆积着大量江沙。西、南两侧民房较多,遗址顶部西北侧有电视插转台一座,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另有一座40平方米民房,其余全建为水泥晒谷场,供当地农民晾晒稻谷使用。1951年发现并试掘,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杨柳村230号民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湖社区前杨柳村230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为上下2层7进深的走马楼式民居建筑,共18道门坎。周围过道皆为青石板路,厅堂地面铺设灰色方砖,外墙砌有拴马石。目前房屋最后三进进上下两层保存较为完整,门楼独立存在已摇摇欲坠,宅内大厅部分内墙倒塌,屋顶破损严重,部分梁架仍在。该建筑主人姓朱,据《朱氏宗谱》记载,其祖先从句容陡门口迁来前杨柳村距今已有260多年。
吕盖村土墩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湖熟社区吕盖村南。 吕盖村土墩墓有两座,当地人称“双墩子”。两墩为东西偏南分布,相距约20米,墩东南有一水塘,当地人称“双塘”,墩子南约400米是簸箕山,两墩外形、大小、高低极为相似,高约8米,最大底径约35米,上面种满庄稼,土质松散,外呈馒头状,从外形及环境推测为土墩墓,有待考古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