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金香草谷位于南京江宁谷里街道双塘社区。大塘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据谷里乡志记载,清代有金姓人家围塘而居,故得名大塘金。大塘金种植的400亩薰衣草首次绽放,天然地形造就了“梯田式薰衣草”的独特景观。薰衣草,马鞭草,紫色妖娆,风车转,气球飘,游人兴致高,青草绿,塘水碧,村边绿树绕,美哉谷里!
洪保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由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洪保墓地处祖堂山南麓三阶台地的最上层,空间较为局促。因此,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墓园保护区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米。根据专家论证会的建议,新方案中墓园的规划面积有所“扩容”,同时保留了墓穴原有中轴作为墓园的空间轴线,尽可能维持了原有墓穴的空间感。洪保墓园利用所处台地的高低落差,设计出三层“观光台”——从下至上依次是入口广场、墓道入口平台和观览平台,形成不同空间层次的游览空间。底层的入口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观众可沿台阶登上二层的墓道入口平台,在此可以欣赏到墓道入口和墓葬前室的券顶结构;再往上就来到一个环
李瑞清,字仲麟,又称“梅庵”,别号清道人。是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又是字画鉴赏家。辛亥革命后离开南京,隐姓埋名,遁居沪上,黄冠舒服,自号“清道人”。晚年在沪滨以卖字鬻画为生。由于他在书法艺术的源流探讨上,有不少独特见解,因而声名大噪,求其书画者络绎不绝,拜题学艺者接踵而至,连日本书法界名人也多渡海谋求他的书画,他和当时我国另一位书法家曾熙(农髯)齐名,深得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的赞赏,已故书法家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均为其得意门生。他的代表作之一《松石牡丹灵芝图》深为艺术界所推崇,也得到吴昌硕称赞,并写有《清道人画松歌》,说他的画是“手披作画捻苍然,气象崛疆撑南山”,点出了李瑞清书画艺术上独树一帜的特色。1920年8月初,李瑞清因中风逝世,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分布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祖堂、箭塘三个社区。 民国21(1932)年12月,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成立城塞组,在德籍军事顾问的参与下,统筹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国防工事。民国25(1936)年2月,由张治中将军负责,国防工事建设全面铺开,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吴和宣主持的参谋部-城塞组负责修筑。以江宁县为主的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和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构筑完成,为南京内卫线防御阵地。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是民国25(1936)构筑的内卫线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这组位于南京城东南的军事设施现存碉堡有5座,其
吉山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谷里街道吉山社区,时代为明代。该处石刻原有龟跌,石碑各一,华表一对,石羊、石狮、石马、石人各一对,立于神道两侧,这些石刻均在20世纪50-60年代当地修建水库时被毁。现存石人一对,石马一匹,墓碑和墓志铭被砌于水库涵洞入口处。现存石刻武士完好无损,连底座通高3米,宽1.1米,厚0.8米,身穿刻有荆棘纹的铠甲,手持兵器。石马长3.2米,宽0.8米,高2.25米,体态丰腴,手法写实,是宝马良驹之态。该石刻体量较大,雕刻技艺精湛,花卉图案繁而细腻,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6月被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山失考墓石刻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砻篰塘村铜矿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龙篰塘村铜坑山。其中采矿遗址现存由矿渣堆积形成的三个小山包,当年的矿坑位于铜坑山东南侧(由于杂草灌木较深,无法探得详细数据)铜坑山地表长有灌木和杂草。在距铜坑山遗址西南约3华里的龙篰塘东自然村有当年冶炼场遗址。遗址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陶片,石斧和六朝时期的瓷片,据村中老年人说,日军侵华时在此冶炼过铜。根据上述信息,可以证明早在商周、六朝,晚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铜矿均开采过。这对区域内冶矿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童男桥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霞辉庙社区钟家自然村,又称童南桥,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跨于大河之上。大河东流汇入云台山河。童男桥桥长15.3米,宽4米,矢高4米,净跨5米,桥基长约4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该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券法,双层石板构筑的拱部造型优美。桥的主体由当地产的砂岩和石灰岩垒砌而成。童男桥桥面、栏杆等处多有损坏,拱券保存完好。近年来修复桥面、栏杆。2012年3月钟家村童男桥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笠遇难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岱山西南麓。 戴笠(1897-1946),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浙江江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情报机关将领,曾负责中国国民党情治机关,担任军统副局长,1946年3月17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岱山。戴笠遇难处现存一块残碑,碑上字迹漫漶不清,依稀可辨“雨农将军遇难处,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七日”,碑残高1.3米,宽约1米。
周村62号井,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周村62号。该古井原为周村老街村民饮用的公用井,后街道改造,井所在地被周村村民郑良宝圈于院内,因建房时地基抬高,井口用红砖垒高与地面持平,老井口在新井口下方1.5米处,井口直径约0.52米。村中现已用上自来水,井水只是郑家人自用。古井具体年代无据可考,椐村中老年人讲距今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
柏树琵琶井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柏树社区琵琶井村民广场内,井栏青石材质,内径0.38米,高约0.4米。2014年全面进行修缮,井上建有四角厅,井前树立琵琶石刻。根据乡志记载,清顺治间即沿用琵琶井村名,相传有两条小路通向村前,井台形如琵琶,故名。
沙墙村井,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双糖社区沙墙村南100米 。 井内径约0.35米,井壁由青砖垒砌而成,井水清澈,水量丰沛。因村民盖房将地面抬高,井栏被砌于地下与地面持平。现沙墙村已通自来水,古井已弃用多年。
公塘村井,位于谷里街道公塘社区公塘村东南。 该井深约8米,内径0.6米,因路面抬高而用红砖在原石质井栏上砌了高约0.42米的井栏。这口清代古井,水质清澈,水量丰沛,尚可饮用。
花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祖堂山社区祖堂山南麓。据《金陵梵刹》和《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寺,因献花岩之名而命名为花岩寺。由云南王、黔国公家臣何礼、何闪等捐资兴建。寺额系明宪宗朱见深赐。花岩寺遗址现有洞窟两座,窟内石碑上刻有佛像,供信徒奉祀。窟对面西北角平地处有古井两口,其中一口尚在使用。现存一铜钟,藏于牛首山宏觉寺塔院内。
柏家村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吉山社区柏家村东南约100米柏家坝上。 柏家村桥当地人称柏家桥,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是由当地产砂岩和石灰岩为主材,采用纵联式发卷法垒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东西向,跨于柏家坝上。桥长8.5米,宽3.5米,矢高3.5米,净跨约3米,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因村路改道,古桥已弃用多年,如今桥面及桥体四周杂草丛生,亟待治理。
王以旂墓位于江宁区东善桥祖堂山南,时代为明。王以旂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王家坟自然村北,南唐二陵西侧。王以旂(1486-1553),江宁人,字士铭,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世宗时官至兵部尚书,代曾铣总制三边,屡破边寇,在任六年间,修筑延绥城堡四千五百余所,又筑兰州边垣,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固原。谥号襄敏,朝廷赐葬江宁祖堂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王以旂墓前尚有石刻文臣一对、武士一对、石狮一对、碑一对(见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现仅存两武士一文臣像,东侧武士身高2.66米,宽1米,厚0.58米;西侧武士高3.1米,宽0.93米,厚0.48米;东侧文臣,高2.4米,宽0.9米,厚0.46米
张溪桥,位于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张溪桥村东。 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横跨于卧龙坝上。现有“康熙四十九年(1711)重造”记事碑一通,另外在桥侧面青石板上刻有“民国八年(1919)重修”题记。张溪桥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长13米,宽4.4米,矢高4米,净跨3.9米,主体由石灰岩和砂岩砌成。据说此桥曾是南京通往安徽霍里的必经之路。目前由二层石板构筑的桥拱部与九层石板垒成的桥基保存完整,桥面及两侧长有杂草及藤科植物,桥面磨损严重且高低不平,亟待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