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宁区 > 东山街道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文化旅游景点

仲铭亭

仲铭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竹山公园北侧。 江宁区政府为纪念邓仲铭烈士牺牲四十周年,于1983年在竹山公园建亭立碑以示缅怀之情,亭为六角形,高1.8米,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亭内立汉白玉纪念碑。保护现状良好。1984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邓仲铭(1904~1943年),原名振询,又名重名。江西省兴国县人,出身贫苦家庭。1 927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 928年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任兴国县暴-动-领导人、兴国县工会委员长、江西省工会委员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劳动部长、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兼中华苏维埃中

上坊孙吴墓

上坊孙吴墓又称上坊东吴大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上坊镇(现已并入东山街道)中下村一个名为“孙家坟”的小土岗南麓,前对青龙山,背依黄龙山,于2005年12月22日出土,墓主身份推断为高等级贵族或是孙吴宗室。上坊孙吴墓墓坑长21.5米,宽14.4米,为土坑竖穴砖室墓,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沟和砖室等组成。发掘前,墓葬的大部分封土、前室顶部及墓坑、墓道、排水沟上部填土已遭施工破坏。上坊孙吴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瓷器最多的孙吴墓葬,其规模远远超过朱然墓及其旁的朱然家族墓,超过湖北鄂州发现的墓主推定为孙吴宗室的鄂城钢铁厂孙将军墓及鄂钢饮料厂一号墓,甚至超过了被发掘者推定为吴景帝孙休定陵的马鞍山宋山大墓。2013年南京上

侵华日军骑兵训练基地司令部旧址

侵华日军骑兵训练基地司令部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岔路社区,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办公楼。侵华日军骑兵训练基地司令部建于1939年,最初为侵华日军骑兵训练基地司令部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为国民党新六军14师、整编74师51旅和陆军伞兵司令部办公楼。1949年4月后,先后为华东军区高级干部轮训班、解放军陆军第四步兵学校、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办公楼。1970年1月后,先后为空军第三专科学校、空军气象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办公楼。该建筑具有民国建筑风格,平面呈战斗机造型,坡屋顶,红墙灰瓦,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中央主出入口矗立四根奥里亚式立柱。

橙子墩古文化遗址

橙子墩古文化遗址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岔路口,时代为新石器。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湖熟镇内有梁台、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岗等10多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即“湖熟文化”遗址的中心区域。“湖熟文化”遗址的分布极广,约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围山脉绵亘,当中为秦淮平原的圩田区。“湖熟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遗物的发现表明:大约在3、4000年以前,湖熟这块地方,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从出土器物特征及演变,考古学者认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铜器的部落,他们在新石器时代村庄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橙子墩古文化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沐英家族墓群

将军山明功臣墓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佛城西路北将军山南麓。2002年南京盛唐投资有限公司在将军山南麓用于房产开发,导致将军山多座明代沐氏家族墓被盗。墓地主要以沐氏家族墓为主,以沐英墓为中心分布于将军山余脉观音山龙埂之西,沐英墓1959年春发掘后,墓室未封闭。距沐英墓东200米为其儿子沐昂与其妻程氏合葬墓,1959年发掘后回填。1976年发掘出沐英九世孙沐昌祚夫妻合葬墓,1974年发掘沐英第十世孙沐睿墓,2005年发掘出沐英第四代孙沐瓒墓,发觉后回填。2006年沐英第八世孙沐朝弼墓和沐英第三个儿子沐昂墓先后被盗,经南京市博物馆发掘后回填。

仙惠桥

仙惠桥位于上坊街道办后潘村。石拱桥,单孔,桥长20米、宽5.25米,净跨5.2米,桥孔两边刻有龙头。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这座石拱桥保存得相当完整。它是单孔石拱桥,坐落在秦淮河的支流——中心河上。仙惠桥由大块条石垒筑而成,造型端庄古朴,中间有一个桥拱,供河上船只通过。仙惠桥桥身向南一面、桥拱两边各有一个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石兽龙头,是两个排水装置。据专家介绍,这两个龙头很有可能是蚣蝮。仙惠桥建于晚清年间。如此保存完好的清代单孔石拱桥,在南京地区并不多见。

卢家桥

卢家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永安社区卢家桥村西中心河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清道光年(1821—1850)重修卢家桥记事碑和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卢家桥记事碑两通。碑上字迹多已漫漶不清。古桥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长24米,宽4.3米,矢高4米,净跨6米,桥主体结构稳定,桥拱造型优美,有一侧桥墩与河岸连接处有石块脱落,原有桥栏已毁,村民用红砖新砌的桥栏破坏了古桥原有的建筑风格。

江宁积善桥

积善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高桥社区前潘村中心河上。该桥始建于清光绪甲辰年(1904),桥面于2002年重新用水泥铺平并修建了砖体水泥桥栏。古桥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两侧桥墩的长度占据了四分之三河面的宽度,这使积善桥显得厚重而大气。桥为东西走向,长20米,宽4.8米,矢高约4米,净跨6米。桥拱顶部石板上刻有“积善桥”三个大字,桥拱底部石板上刻有始建纪年。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年代为清代。潘氏住宅位于宗祠西侧10米处,为潘恒才建造。住宅南向,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占地约75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保存较好的为西边的宅子。每进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天赐纯暇”,“福禄申之”等,这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内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风格。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东侧,坐北向南,东西有马头墙,大门两侧各置青石户对,高约0.8米。建筑主体结构为三房两进式,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门厅、大厅内横梁上雕有花卉图案,大门上有精美砖雕,这组建筑民国十年修造过。该建筑群是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两部分组成。据《潘氏宗谱》记载

上坊东吴墓

上坊东吴墓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年代为东吴。2012年3月,上坊东吴墓被公布为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街道民国军事设施

东山街道民国军事设施,分布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上坊社区和中前社区。 民国21年12月,民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成立城塞组,在德籍军事顾问的参与下,统筹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国防工事。民国25(1936)年2月,由张治中将军负责,国防工事建设全面铺开,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吴和宣主持的参谋部-城塞组负责修筑。以江宁县为主的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和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构筑完成,为南京内卫线防御阵地。东山街道民国军事设施是民国25(1936)年2月构筑的内卫线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现存碉堡3座,其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其中锣山碉堡和

佘村井

佘村井,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建国村31号西约5米。 古井有边长0.25米八边形青石井栏,井栏内径0.35米,高0.58米,上刻“井泉龙王之位”“古记……大明”等字样。一刻“大明年间为一源泉,至大清甲申年改置为井”。井深约5米,水质清澈,至今尚可饮用。198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祈泽池

祈泽池,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社区双宁水泥厂内。 祈泽寺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1443年),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战火,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寺原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有金刚殿、正殿、观音殿、地藏殿、龙王殿等。今仅存祈泽池,池呈长方形,长4米,宽2.5米、深1.5米,青石砌筑,在寺之东南。198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