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海州区 > 板浦镇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文化旅游景点

精勤书院

精勤书院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中正东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使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书院建筑主体为硬山式。院内有“精勤书院”

国清禅寺中大殿

国清禅寺中大殿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院内。俗称大寺,始建于隋,清重建。原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三进,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方丈室等。1923年,寺院改为灌云县中学;1949年后改为板浦中学,拆大雄宝殿建礼堂。现仅存山门、中大殿,均为砖石结构,小瓦面,硬山式,拱形门窗,室内无隔山,立字梁,木梁柱,圆雕柱础。中大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7米,高7.2米。山门有行书“国清禅寺”四字门额及石香炉一对。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大殿外墙向四周各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大殿外墙向四周各延伸10米。

秋园龟腰桥

秋园龟腰桥(20世纪30年代)秋园龟腰桥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秋园“大盐河”上。“秋园”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经历年扩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具规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计划。此园属于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共占地面积100余亩,既吸收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又独具一格。园内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浑然一体,山水园林相辅相成,实为人们游览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园名乃取缪秋杰名字中的“秋”字,故名“秋园”。龟腰桥位于秋园内“大盐河”上,用20根石柱作桩,50块长条石作为桥面。当地人俗称“鬼妖桥,实乃“龟腰桥”,是以其两头低、中间渐高的拱形与龟甲相似而得名。

板浦古民居

板浦古民居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西大街20号,大寺巷4号、6号、15号,西顾巷汪家大院共5处,多为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进,有的为联排式民居,各自为独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青砖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内设板壁。主屋的右侧立有天香阁,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板浦民居连云港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近现代建筑群。板浦民居,对板浦镇的兴起、商业贸易及建筑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各民居外墙向四周各5米。建设控制地带:各民居外墙向四周各50米。

李汝珍故居

李汝珍故居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利民街,原为清“板浦盐课公司衙门”之一部分,名“盐课司门”,为一宅两进的徽式建筑。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清直隶大兴县人。19岁后随长兄李汝璜迁居板浦,寓居于在盐课司门宅内,著成小说《镜花缘》一书于世。1985年,灌云县人民政府决定依此旧址建“李汝珍纪念馆”。李汝珍纪念馆的兴建,对进一步开展对古典小说《镜花缘》的研究,组建《镜花缘》“研究中心”,开发旅游事业,均有很重要的意义。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围墙外20米处,南至门前路边5米处。

李汝珍纪念馆

李汝珍纪念馆位于海州区板浦镇职业中学院内,原为清“板浦盐课公司衙门”之一部分,名“盐课司门”,为一宅两进的徽式建筑。历史上[李汝珍纪念馆]曾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曾出过二许(许乔林、许桂林)、二乔(乔绍侨、乔绍傅)等著名文人,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19岁随哥哥李汝璜来到板浦镇,在这里娶妻生子,并花了半生精力完成《镜花缘》、《李氏音鉴》、《授子谱》等传世著作。当年李汝珍住处附近的一座庭院,被辟为李汝珍纪念馆,经过修缮和扩建,已于199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晚明建筑,清静幽雅,院中古木名花,青草绿苔,颇有当年著书时的遗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