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2011年12月19日,江
相国圩位于高淳县东南。明万历年间《重修华国殿记》碑载:“缘春秋时圩锡丞相钟而立名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756亩,水面积10597亩;圩堤总长23.5公里。圩内有58个自然村,22000人。圩内地势东南高阜,西北低洼,中间形如锅底,遂有“锅底宕”之称。相国圩是江南最坚固的圩围之一,素有“铁相国”和“相国山”之称。该圩自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特大洪水决堤至后,虽经8次大洪水袭击,均屹立如山。1999年一线圩堤基本达到新标准:堤顶高程15米,顶宽10米,外坡比1:2,内坡比1:3;块石护坡到顶堤2千米。
水碧桥位于砖墙镇水碧桥村西北,与安徽水阳镇交界处,为高淳和宣城两县共通建造。因来自皖南山区徽宣之水到此清澈,故名。该桥原为石板桥,1956年在原桥基的基础上改为单孔石拱桥,桥孔上方携刻“水碧桥”三字。1985年维修,在桥面加砌高0.5米,宽1.2米的行人道。桥长18米,宽6.5米,矢高3.8米。
周和井,原名桐清井,位砖墙镇中和村孝子坊巷。据《周氏宗谱》载:该井宋元时掘.早年井壁用砖平砌,平面呈圆形,井深约4.5米,井口内径0.8米,外径1.3米,井身用扁砖圈砌,井底置麻石圆磨盘形石,以往有石井圈,并盖八角亭于上,亭施五彩。历史上曾淘竣多次。
新保圩位于砖墙镇东南。筑于清。属于固城湖水系。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932亩;堤长950米,均为一线圩堤。由于临近港口河,历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5米,顶宽6米,内坡比1:3,外坡比1:1.5。
和尚圩位于砖墙镇西南。筑于清。属于水阳江水系。总面积227亩,其中耕地面积153亩,堤长21240米,均为一线圩堤。由于临近水阳江,历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米,顶宽6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
文四公祠位于砖墙镇茅城西社村。民国甲戌年(1934)建。建筑座北朝南, 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三角窗眉,石质窗框,简易门罩,镶砖雕“文四公祠”四字,为葛氏先祖祠堂。面阔5间15.2米,进深七檩七柱8.4米,脊高5.8米。
周福和民居位于砖墙镇三和村中,房主称其爷11岁时建造,如今已83岁,当属民国建筑。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简易门罩。面宽三间12.2m,进深七柱七檩8m,脊高6.1m,穿斗式,二次间铺阁楼。
马家圩位于砖墙镇东北。筑于宋。属于固城湖水系。总面积1780亩,其中耕地面积1115亩;堤长1600米。历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米,顶宽8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
周典旺民居位于砖墙镇中和村008号。民国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简易门罩,三角窗眉,面墙转角设角柱石。面宽三间11.3m,进深七檩七柱8.2m,脊高6m,穿斗式。
“劝学堂捐资碑”位于砖墙镇港口村西南,港口小学内。刻于清,具体年代不详。该碑青石质,长方形,圭角,碑额饰凤凰,其下阳刻“劝学堂捐资碑记”七字。主要记录了劝学堂兴办的历史、过程和捐款人姓名、数量。碑文楷体、阴刻。2通碑并列,宽105厘米和123厘米,厚16厘米,露明高65厘米。
该建筑位于砖墙镇三和村西北。清代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抬梁式,露明造,面墙辟双门,简易门罩,门前小院。面阔五间18.2米,进深七檩七柱7.8米,脊高6.8米。
两江总督刘定界碑位于砖墙镇港口村.凿于清,具体年代不详,该碑青石质,长方形,宽66厘米,高135厘米,厚10厘米,安放于一青石基座上。主要记录了清代高淳和安徽分界事宜。碑文楷体,阴刻,约200余字。
该琀位于砖墙镇相国圩永定河埂,始建于明初,1962年维修。上首至出水口约20余米,琀用青石筑,平面呈方形筒式,可灌溉良田3000余亩。进水口为长方形,底狭上宽二档式,各凿二道槽口可置闸板,上封土层,闸板木制,分层控设。底闸腔宽42厘米,槽口宽8.5厘米。琀顶距圩堤面约10米。出水水呈外撇“八”字形。
惠二公屋位于砖墙镇中和村西南。系该村公堂屋,现为民居,清代建筑。建筑座西北朝东南,两进两厢,中设天井,砖木结构,露明造,硬山顶,用材较小。通面宽三间12.3m,通进深17.8m,前进四柱五檩4.8米,脊高5.2米;后进七柱七檩6.9米,脊高6.5m,额枋雕“福禄寿”三星。
秦仙圩位于砖墙镇东北。筑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3)。据仙圩王氏谱牒记载,仙圩筑于宋太祖乾德,(963年)开宝(968年)间,后又连同圩外的马家滩和东隅的秦仙圩合称仙人圩。1956年,乃将秦家圩,沙圩合并称秦沙圩,再与仙圩合并,而称秦仙圩,正式成立圩务管理委员会。总面积6657亩,其中耕田3977亩,水域面积1325亩,村庄道路面积499亩,坟滩面积119.7亩,夹埂面积226.5亩,圩埂面积259.8亩。现在有抽水机三台,电力124千瓦,马力125匹。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5-15米,顶宽8-10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
保胜圩位于砖墙镇东南。属于水阳江水系。据民国7年《重修高淳县志》载:“保圣圩在宋绍兴年间王小山倡筑,万历七年戴瑞等内筑均丰坝,分为上、下两圩。”始筑时,王小山为感皇恩,钭圩取名保圣圩,民国时改称保胜圩。总面积20000亩,耕地面积11648亩,水面积5500亩,圩堤总长16.7公里,其中一线堤防6.95公里。圩内有27个自然村,11800人。保胜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切近圩堤多处是深沟濠宕,在历史上曾多次溃决。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堤高15米,顶宽10米,内坡比1:3,建有二级平台,外坡比1:2,临湖堤块石护坡2396米,对危险堤段进行灌浆防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