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江苏省 > 南京市 > 高淳区 > 阳江镇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文化旅游景点

南京高墩村

南京高墩村为南京“绿色自然村”的试点村之一,属阳江镇,地处高淳县城以西北三公里,享有“三十里荷花香”及“鱼米之乡”的美称。该村由七、八、九三个自然村11个生产组组成,现有人口17400多人,有水面1000多亩,耕地2000亩。是一处集观光、水上游乐、垂钓、农事参与、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勤劳的高墩村民在村党支部及村委的领导下,相继建起了“千亩田藕基地”、“千亩螃蟹基地”、“水生蔬菜基地”。高墩村民俗风情浓郁,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春节的狮子灯、龙灯表演,总是观者如潮。                           高墩于2003年3月起开始开展农业旅游,建有“千亩田藕基地”、“千亩螃蟹基地”、“水生

茅家圩

茅家圩位于阳江镇西北。属于水阳江水系。未成圩前是放马场,原名“毛家嘴场”。据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陈家庄(今宝桥村)富翁陈孟言,见毛家嘴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垦荒造田,欲围筑成圩。刚动工就遭杨家墩杨介以毛家嘴是放马场为由而阻止。陈孟言不服,要与杨打官司,后来陈得到徐固城的支持,杨介遂不与争,陈即在毛家嘴场的东南两面筑埂,其西北两面与永丰圩毗邻,圈筑成圩,定名为“茅家圩”。解放前,茅家圩的水利条件差,堤身单薄,历史上多次破圩,低处田十年九不收。总面积为510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50亩,水面60亩。圩堤周长2200米,堤高8.5米,顶宽2.5米,外坡1:1.5,内坡1:2.5。属茅家圩、宝桥两村。

胜利圩

胜利圩位于阳江镇西北。属于丹阳湖水系。该地原是丹阳湖沼泽,因水阳江夹带泥沙沉积,湖滩面积逐渐扩大。民国35~36年,安徽省华兴和利民两垦殖公司曾三次进行围垦,引起湖利纠纷,经两省交涉,停止围垦。南端的莎草滩,是血吸虫幼体(尾蚴)寄生钉螺孽生蔓延之地。1974年,垦药结合灭螺,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故名胜利圩。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45亩,水面积4600亩,圩堤总长18.27公里,其中一线堤防9.96公里。1991年夏大水,在胜利圩龙潭村1号闸附近发生险情。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堤高13.6~14米,堤顶宽6~8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块石护坡长2000米。

南荡圩

南荡圩位于阳江镇东北。属于丹阳湖水系。明弘治二年(1489),乡坤刘鉴三同丰城府李谦等吁请,围筑南荡圩,垦粮田二万余亩,五年报成,恩赐冠带。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01亩,水面积5800亩,田面高程7米,一线堤防长10.28公里。隶属阳江镇,圩内有27个自然村,14359人。历史上南荡圩多次被洪水冲决。1949年这前先后在净水潭、小潭湾、大潭湾、孙家潭、纪潭湾(杨家头)5次大决堤。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堤高14.5米,堤顶宽9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险要地段加筑平台,临湖堤防块石护坡6公里,官溪河沿线进行了抛石固基。

高宣圩

高宣圩位于阳江镇西南。属于水阳江水系。始筑于1932年,因由高淳县与安徽省宣城县合筑,故名高宣圩。高淳占内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7亩,水面积2000亩,田面高程7.5米,一线堤长8.94公里。属阳江镇管辖,圩内有自然村14个,4228人。因临近水阳江,历史上多次破圩。至2000年,圩堤高程13~13.7米,顶面宽7米,内坡比1:2.5,外坡比1:2,一线圩堤块石护坡长3300米。圩内有机电排灌站3座,装机11台套,机电功率571.5千瓦,排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

仲社堂

仲社堂位于高淳县阳江镇花中村,水阳江东南约150米,始建于清。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前后二进,呈四合院式,中设天井,天井凡出头枋下之木雕斜撑,皆雕历史典故,内容均为学文或习武;后进面砌“女儿墙”,上用木框装板作墙,木格花窗,明间六扇屏风门,左右与堂前,置16个储粮仓。通面宽五间18.8米,通进深14.2米。

庙湾村吴家祠堂

庙湾村吴家祠堂位于阳江镇庙湾吴家村东南,原有三进,始建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1954年永丰圩破圩,冲毁前进和中进,2006年复建。后进和两厢为原建筑,座西北朝东南,面宽五间13.7米,通进深14.3米,天井檐口梁与串枋间,架设四攒出跳云头昂(棋盘斗)承担出檐,额枋及斜撑木雕戏文典故和八仙图案.轩廊造型为鹤颈式。

谷家祠堂

谷家祠堂位于阳江镇谷家村东北。民国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上下二层,前后二进,墙基上用二层青石竖砌,其石上用砖竖砌3米,门楼以上改为开斗砌砖,简易门罩,上 书-“谷孝义堂”;边间面墙开方形石框窗。通面宽三间9.8米,通进深13米,脊高9.3米,前进五檩五柱、后进七檩七柱,穿斗式。

三圩

三圩位于固城镇西北。始筑于宋绍兴年间(1154-1155)。属于固城湖水系。总面积6872亩,其中耕地面积2339亩;堤长2840米,其中一线圩堤2770米。由于临近官溪河,历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5-15米,顶宽10-12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

孙氏昺五公祠

孙氏昺五公祠位于阳江镇屏埂四村中,俗称“小祠堂”。始建于明,道光年间毁于毁于洪水,后复建,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建筑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大门内凹,平面呈“凹”字形,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九檩九柱9.3米,脊高5.7米,明间减柱抬梁,其余穿斗式。

小花码头群

该码头群位于阳江镇小花村西北,水阳江东南岸。始建于明,后期不断修补、更换。在花南、花中、花北三村,沿江堤1公里范围内,共分布13条。上下高约7米,宽1.5-3米不等,长约40多米。部分码头两侧铺纵向地垘条石,安装方型系缆绳石若干。主要用作居民洗涤和航船出行。

高淳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阳江镇沧溪街张家垛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年。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马头墙,抬梁式,露明造。前廊轩敞厅式,前轩拱昂两侧雕成象形,斜撑内容雕吉祥戏文,木构条用材较大。面宽三间13.4米,进深九柱十一檩14.7米,脊高6.5米。

中柱堂

中柱堂位于高淳县阳江镇花中村,水阳江东南约150米,建于清,系刘家公堂屋。建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面阔五间13.5米,进深8米,脊高6.2米,抬梁式,梁架刻草花纹。面墙镶一块栓马石,后墙有一块青石板,上 书-“中柱堂”三字。

杨家湾节制水闸

杨家湾节制水闸位于阳江镇官溪河上,杨家湾村东北。建于1972年,197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钢筋水泥结构,长89.25米,宽27.5米,计有七孔,每孔宽3.3米,设计流水量为160m3/s,闸门由重10吨的螺杆启闭机启闭。

杨家湾船闸

杨家湾船闸位于阳江镇官溪河上,杨家湾村东北。建于1972年,197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与杨家湾水闸并列,钢筋水泥结构,设计通航能力1000吨。闸门宽10米,闸室宽12米,总长135米,闸门为钢筋结构横框式。

重建香灯会碑

该碑位于阳江镇庙湾村西南。凿于民国二十三年。青石质,长方形,有圭角,宽75厘米,厚11.5厘米,高1.65米。碑文楷体,阴刻,约200字,内容主要为香灯会重建的经过和捐款人姓名。

小花鼓楼

小花鼓楼位于阳江镇小花村西北,水阳江东南岸。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刘氏祖长松创建,清代重建。楼高7米,面阔3米,深3.8米,三层,硬山顶。第三层有一个小窗,为瞭望孔,内有大鼓一面。底层南北向辟门,夜晚关闭,派人登楼放哨,古有匪情,击鼓报警。

圣像建庵碑

该碑位于阳江镇沧溪庙湾村中,凿于清乾隆二十一年。青石质,长方形,宽75厘米,厚5.5厘米,高53厘米。碑文楷体,阴刻,主要记叙了建圣像庵的过程和捐款人的姓名、数额等内容,全文约100余字。它对了解地方历史和民间风俗有一定价值。

装金碑

该碑位于阳江镇沧溪庙湾村中,凿于清道光八年。青石质,长方形,宽54厘米,厚5.5厘米,高74.5厘米。碑文楷体,阴刻,主要记叙了清道光年间庙湾村信士捐款为观音大士像装金的全过程及捐款人姓名、钱两,全文约200余字。

大花滩圩

“大花滩圩”位于阳江镇东北。属于水阳江水系。据传,明嘉靖年间,相国严嵩义子史希仁,家住本乡关王村水埠口,一年冬天,水埠口对面滩上的野禽饥饿不安,常吵闹得史母通宵难眠,史母问河故,史乐山告之。史母即嘱子派丁在滩上沼地,遍撒稻谷,供禽觅食。次年吃剩稻谷长出苗、生长,到秋季竟获丰收。为此,史乐山命家丁围滩造田,从高到低始筑永定、天保和嘉兴圩。清咸丰年间,三圩合并,称为“大花滩圩”。 总面积3166亩,其中耕地面积2135亩;堤长11800米,其中一线圩堤6195米,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5-15米,顶宽9-10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它在高淳的农田水利史上有一定地位和价值。

嘉会堂

嘉会堂位于高淳区阳江镇刘家村,时代为清。嘉会堂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陡门

永定陡门位于高淳区阳江镇大月村,时代为清。永定陡门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圩

永丰圩位于阳江镇东南。据民国7年《重修高淳县志》载:“宋政和五年(1115)十月,上(徽宗)阅李白游丹阳湖诗,因询蔡京。京言:昇州溧水管,三湖相连,其中高阜处可围湖成田。上遂命将军张抗督筑。”总面积5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75亩,水面积31600亩,圩堤周长27.4公里,其中一线堤防长12.23公里。为高淳县第一大圩。圩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沿圩四周高,中间低。从明永乐十三年至解放时,先后经历了69次大水困危。堤防经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高14~14.5米,顶宽9~12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堤内加筑块石护坡10.66公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