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墩头遗址位于高淳县固城湖东约3公里,南距胥溪河2公里。遗址呈台形,1989年发现,现存面积约l万平方米。当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墓葬17座,灰坑8个,出土可复原的遗物近500件。遗址文化堆积一般厚2米左右,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周代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历了早、晚两个时期。早期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鸭嘴形足鼎、壶、圈足豆等,还有石斧、石锛、石铲及玉雕饰品,时代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并延续至良渚文化中期。晚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有扁足罐形绳纹鼎、束腰袋足甗、浅盘高柄豆等,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周代文化遗存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主要器形有鼎、釜、盆、盘、豆
议事堂墩遗址位于固城镇檀村西约200米,平面呈圆形、平顶、二层,四周环水,地表种植茶树、板栗树和竹子。台地南西北三面地势相对较高,东面较低,当地人称该台地为“议事堂墩”,至于“议事堂墩”名称来源于何时均不得而知。台地四周水面近似方形,东北、西北有两条长35.7、32.2宽均为1.5米的小道可以进出。一层平面直径约44米,面积约1520平方米。二层台边缘东、南、北侧均宽3米、西侧最宽达7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面东侧长100、南侧长80、西侧长70、北侧(弧形)长16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它对研究区域文化历史有一定价值。
该建筑位于固城镇安中村庙岗镇,1932年建,原是杂货铺,现为住宅。祖传。建筑座南朝北,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二进两厢,中设天井,“四水归堂”,天井斜撑木雕吉祥纹图案,边开腰门。大门外砌“影壁”,上 书--“福”字,大门内凹,砖雕门楼,石雕天井裙板,方砖铺地。通面阔三间11.6米,通进深17.6米,前进五柱七檩,抬梁式,后进七柱七檩,穿斗式。
万寿台位于固城镇刘家陇村西。相传始建于元,原是祠山殿的前进建筑,现殿毁台存。现存建筑为清末构建,座西朝东,上下二层,面阔三间,面积91平方米,硬山顶。两厢略低,台顶设方形藻井,台口突出,迎面两角起戗,檐口枋饰“云头”纹板昂数攒。它对了解地方建筑技艺和乡风民俗有一定价值。2006年6月5日,刘家垅万寿台戏楼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贤局旧址位于固城镇蒋山村何家西。原名“球瑯庵”。建筑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后损毁。1920年高淳知事刘春堂等人复建,并署名“保贤局”。夜间点灯于高杆之上,为古固城湖夜航舟船指航,并赡养弃婴,施舍残疾,成为慈善机构,原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局部毁。面阔三间,走马楼,占地面积158.6平方米,2002年县、镇、村三级联合维修。
程家祠堂位于固城镇檀村中,地方俗称“楼屋”。据村民介绍,始筑于清,原有10进,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现仅存一进二厢,中设天井,砖木结构,上下二层,走马楼式,面墙拔坎。建筑座西朝东,面阔3间12.62米,通进深13.72米。80年代曾做过队屋,后为固城医院,现归老人会使用。1993年,台胞赵善英曾出1.5万元予以修缮。
该建筑位于固城镇安中村庙岗镇,始建于民国,祖传。建筑座西朝东,原有前后二进,1954年淹水时后进倒塌,现存前进,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露明造,大门内凹,门楣跨海梁,饰以仙鹤、草花纹,石框方窗,窗楣为三角形,墙基上一层青石板竖砌。面宽三间10.3米,进深7.3米,脊高6.3米,抬梁式。
胜利联合圩位于固城镇东北。筑于民国,1957年联并周边小圩、垾。属于固城湖水系。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640亩;堤长1780米,均为一线圩堤。由于临近胥河,历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经过历年加高培宽,至2000年,顶高14米,顶宽5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
张旺财民居位于固城镇安中村庙岗镇村,1933年造,原作药铺用,现改作住宅用,祖传。建筑坐南朝北,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三角窗眉,石质窗框,墙基上用一层青砖竖砌,其上用砖开斗砌至屋檐,两次间铺楼板。面宽三间11.1米,进深七柱七檩7.2米,脊高6.2米,穿斗式。
俞氏宗祠位于固城镇游山铺村东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二进二厢,中设天井,前进面宽三间11.5米,进深五柱九檩8.3米,脊高6.3米,抬梁式;后进面宽三间11.5米,进深七柱十一檩7.2米,脊高7.1米。
李家祠堂位于固城镇蒋山村李家,原有三进,现存残损前进、后进享堂和2厢房,1964年作过仓库,现为老人活动中心。建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通面阔五间18.5米,通进深14.1米,脊高6.5米。明、次间减柱,边间穿斗式。
赵六顺民居位于固城镇檀村。1933年建,祖传。建筑座西面东,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七柱七檩7.5米,穿斗式,脊高5.3米。原有两进,50年代烧毁前进,现存后进。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墙基上一层青石扁砌,门上搭简易雨棚。
裴雨水民宅位于东坝镇沛桥村,始建于清,民国二十五年重修,祖传。建筑座西北面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简易门罩,上刻有图案,文革期间被毁。原面阔三间,重修时添建一稍间,13.3米;进深七柱七檩7.3米,脊高6米,穿斗式。
祠山庙会碑位于固城镇曙光村刘家陇南,刻于清,具体年代不详。该碑青石质,长方形,宽110厘米,厚18厘米,露明高160厘米。主要记录了祠山庙会的历史等基本情况。碑文楷体、阴刻,约100余字。它对了解地方风俗有一定价值。
孔令四民居位于固城镇墙屋村,始建于清代,祖传。该建筑座东北面西南,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露明造。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五柱七檩7.5米,脊高6米。墙基上一层青石砌,其上用砖开斗砌,简易门罩,青石门槛。
李先才民居位安中村南。民国建筑,祖传。建筑座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面墙设角柱石,门楣跨海梁上刻草花纹,青石窗框,三角窗楣。面阔三间12.3m,进深五檩五柱7.8m,脊高6m,穿斗式。
程海洲民居位于固城镇檀村,始建于民国,祖传。建筑座西朝东,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柱七檩7.8米,脊高5.6米。青砖小瓦,硬山顶,穿斗式,转角设角柱石,墙基上一层青石扁砌,门上搭简易雨棚。
孔庆忠民居位于固城镇桥头村。民国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面阔三间10.6米,进深七柱七檩8.4米,穿斗式,脊高5.8米,内墙木板封隔,墙体用砖重砌。
檀村土墩墓群位于固城镇檀村西约300-800米?有封土墩4座。地处低丘岗背。墩高约3-4.5米,底径约18-24米。曾采集到印纹硬陶罐、坛、瓿的残片,纹饰有折线纹、方格纹、回纹等。
该民居位于固城镇檀村,始建于民国,祖传。建筑座西朝东,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穿斗式,简易门罩,内墙木板封隔。面宽三间11.8米,纵深七柱七檩7.8米,脊高5.6米。
该建筑位于固城镇后汶村中,清代建筑。原有前后二进,现存后进。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11.3米,进深8米,明间抬梁式,次间七檩七柱穿斗式。
郭桂华民居位于固城镇桥头村中,民国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面阔三间10.5米,进深七柱七檩7.8米,脊高5.6米,穿斗式。
周家庄土墩墓位于固城镇周家庄村东北约300米。地处低丘岗背,共有封土墩1座,墩高约2米,底径约16米。地面曾采集到纹饰为席纹、回纹、折线纹的印纹硬陶残片。
固城又名平陵城,俗称“楚王城”,位于高淳县城东10公里处,西北为固城湖,西濒胥溪河。城址分为内、外两重,系夯土板筑而成。外城,又名罗城,形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周长3915米,其北城垣保存较好,城基宽41米,残高2~6米,东、西、北三面各有原城门的豁口,城外四周原有护城河,宽约18米,现已干涸,辟为农田。内城,又名子城,位于罗城中部偏西,形制亦呈长方形,长121米,东西宽196米,地势北高南低,原高出外城地面4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13.5米,现已淤塞。城内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铜鼎、编钟,战国的郢爱、汉瓦当、汉砖等文物。城外东南及南部曾发现过两汉时期的墓葬群。在西侧城外固城湖滨,曾发现过东汉《校官碑>。城
蒋山村何氏宗祠位于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时代为清。蒋山村何氏宗祠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檀村石室墓位于固城镇恒星村檀村西南,俗称王坟山。墓门朝东,呈馒头形,封土墩高约3米,直径15-18米。近年挖土建房发现该墓为石室结构,用长条石构筑,根据周围墓葬时代,结合石室风化程度,以及形制,初步判断为汉代石室墓.未见墓碑,犹待发掘研究,它对研究汉代墓葬习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下土桥“文革”遗存位于高淳区固城镇漕塘村,时代为1969年。下土桥“文革”遗存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孔令顺民居位于固城镇路西村,始建于清,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上下2层,二进二厢,“一颗粒印”平面布局,面拨坎墙,石质门框,上设门罩,二层面墙开设葫芦形通气窗,进与进间设天井,四水归堂,后进七柱七檩,穿斗式。通面阔三间11.2米,通进深15米。
孔令培民居位于固城镇路西村,始建于清,祖传,现无人居住。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上下2层,面墙坎墙高拨,设简易门罩,二进二厢,中设天井,四水归堂,“一颗印”造型。通面阔三间9.6米,通进深12.6米。
孔令炎民居位于固城镇路西村,始建于清,祖传,原有三进,1954年淹水后倒塌,现存后进。现存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墙基上一层青条石砌筑,转角角柱石。面阔三间11.7米,进深七柱七檩6.1米,穿斗式,脊高5.9米。
井口头村井位于井头村东南。乾隆年间凿,井身用扁砖圆砌,井栏呈圆形,内径43厘米,外径65厘米,高80厘米,井深约8米。井水清澈,94年清理淤泥时,发现几个铜钱,现已弃用。
秀东桥位于固城镇桥头村东,筑于民国。东西向,单拱,青石分节并列砌筑。长13.6米,宽3.6米,矢高4米,净跨12.8米。北侧桥栏刻“秀东桥”三字。
张春玉民居位于固城镇限马宕村南,清代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露明造,墙体用青石作基,上用青砖开斗砌。简易门罩。面宽三间11.8米,进深七柱七檩7.5米,脊高6米。
何家公堂屋位于固城镇蒋山村何家,始建于民国。建筑座西北面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面阔三间9.6米,进深七檩七柱6.6米,脊高5.5米,穿斗式。
俞斗坤民居位于固城镇游山铺村中,始建于民国,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原有三间,一间倒塌,现剩面阔两间8.8米,进深七柱七檩7.4米,脊高5.8米,穿斗式。
孔令勒民居位于固城镇墙屋村,始建于清代,祖传。该建筑座东北面西南,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七柱七檩7.3米,脊高6米。面墙基上一层青石砌,其上用砖开斗砌,青石门槛,两次间两侧铺楼板。
限马宕大门宕位于固城镇限马宕村村南,为孔氏早年进村之大门。旧有大门夜间关闭的习俗,现敞开。建筑座北朝南,木构架门厅,两侧门框竖石,立于石质方柱础上,门石及柱础石雕“封侯奉禄”、“一路连科”、“刘海戏金蟾”、“独占鳌头”等吉祥典故,其上木板搭成。门厅构架简洁,面阔3.5米,进深六檩六柱6.3米,高4.6米。
荀贵生民居位于固城镇后汶村中。民国建筑,祖传。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现存一进一厢,简易门罩,基础上一层青石扁砌,转角设角柱石。面阔三间12米,通进深12.3米,后进七檩七柱,穿斗式,脊高6米。
孔令余民居位于固城镇路西村,始建于清,祖传。原有前后三进,历史上遭水患,前进倒塌,重做面墙。建筑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顶,二进二厢,简易门罩,进与进间设天井,四水归堂,后进七檩七柱,穿斗露明造。面阔三间10.3米,通进深11.8米,后进脊高6.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