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江苏省 > 镇江市 > 丹阳市 > 后巷镇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后巷镇文化旅游景点

烂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

烂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行政村。两兽间距19米,南北相对列,南辟邪已破坏严重,只余身体,北面邪身长1.58米,高1354米,颈高0.75米,体围1.70米,张口伸舌,半蹲踞状。1977年石辟邪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该石刻是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其中之一,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寺艺术遥相辉映。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南朝政治史、经济史、建筑史、艺术史有着重要的价值。据专家考证推测可能是齐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的陵墓石刻。

敦厚堂

该民宅位于后巷镇徐巷村中,为晚清当地徐姓富商建造,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总共为3进两院4厢,砖木结构,规模较大,三进建筑通面阔19.2米。第一进为平房5间,七檩进深5.7米,第二进为明堂,抬梁式结构,前廊有卷棚轩痕迹,梁上部有描金构件。梁柱用料粗大,进深8.6米。第三进上下两层跑马楼式住宅,进深6.3米。住宅所有地面有水磨砖铺地。院落由青白石板铺成。敦厚堂是目前丹阳地区极少数保存完好的晚清大型民居,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技艺有较高的价值。

梅嘉生故居

梅嘉生故居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嘉山行政村戎梅马村中,朝向西南,房屋为一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原有三进二院,现仅存残存门楼及房屋3间。梅嘉生(1913—1193)年。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丹阳游击纵队大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三军副军长。解放后任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该故居是丹阳革命先辈的历史、生平的直接见证,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

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龙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明宣德年间重修,至明后两年加建。原寺庙规模宏大,现仅存2进,朝向东南,第一进为天王殿,五开间,面阔22米,进深九檩13米,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二进大雄宝殿五开间,进深九檩15米,柱梁粗大,另寺庙东侧石记碑一块,碑记载明万历26年间,重建嘉山寺。嘉山寺是丹阳唯一的保存较完整的明佛教寺庙,对研究明代丹阳地区宗教建筑风格、布局、技艺有很高的价值。

新弄陈氏宅

该民宅位于丹阳市后巷镇新弄行政村倪陈家自然村。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座向朝南,为一进一院砖木结构,分布面积为292平方米。院墙壁上有三峰马头墙两组。房屋为五开间,面阔20米,中一间为明堂。另四间进深七檩7.3米,上下两层,左右厢房,梁柱细小。该民宅具有典型民国民居风格,对研究丹阳东部地区民国民居的风格、构成有一定的价值。

管山村古井

管山村古井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行政村管山自然村中。该井栏为圆柱形,青石质。井栏内径34cm,外径为50cm,井栏高38cm,井壁为青砖叠砌。近代井壁加建过,井上半部用红砌扁砌1米左右,现村民仍使用。管山古井是管山村在明清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直接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陈山古井

陈山古井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行政村陈山村。井栏为圆锥形青石质,井圈内径为40cm,外径为55cm,井栏高56cm。井壁用青砖叠砌。上半部村民用碎石修建过。现井仍使用。陈山村古井是陈山村明清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直接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孙方墓

孙方墓座落于西山东侧俗称后巷湾土山上,依山而筑,在小山最高处。墓高约3米,直径5米,墓前神随地势渐升。墓本体向东约100余米依次有神道柱1只,石牌坊1座, 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头部已残,南北排列,墓近处有龟趺1只,另一只已毁,孙方丹阳建山人。明弘治年间举人,正德初年进士,官居监察御史。孙方是明代高等级官员,该墓葬以及相关石刻对于研究明代丧葬制度、规模、布局有较高的价值。

丁甘仁墓

丁甘仁墓位于后巷镇高桥行政村北约350米的凤山北坡半山腰处,现存水泥墓主体一座、墓碑1块、墓志铭1块。墓碑首刻有“孟河丁公甘仁墓志”字样。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常州孟河人,我国近代中医史上著名的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著名的近代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生于1865年,早年师从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先生,学成后行医于苏州、上海,名震大江南北,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学校,造就大批中医人才,1920年发起成立“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医学的研究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曾被孙中山先生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卒于1926年,参加殡礼者除各界知名人士外,还有六国公使的代表,葬于距故乡孟河不远的凤山北簏。

陈山唐氏宅

陈山唐氏宅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行政村陈山村。该建筑建于清末。座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约为390平方米。第一进五开间,中一间为正门。进深七檩,上下两层。第二进五开间,进深七檩7米,上下两层,方格子门窗,东面有一厢房,院内青石铺地。该民宅对研究丹阳地区晚清民居建筑布局、风格、技艺有一定的价值。

丹阳童家桥

童家桥位于丹阳市后巷镇飞达行政村童家桥自然村南废弃河流上。建于清代,桥为花岗岩石板桥。南北向桥长11.5米,宽1.72米,高约1.5米。桥两墩由花岗岩石柱竖立而成。桥面由三组9块长条花岗岩平铺而成。该桥形制完整,保存较好,对于研究清代丹阳东部地区桥梁建造结构、技艺有一定的价值。

重建高桥小引记碑

“重建高桥小引记碑”位于丹阳市后巷镇高桥行政村三队20号民房中,碑质为青石质,碑为长方形。碑首刻有“勒石永贞碑”五字。碑文为清光绪31年冬月刻。碑文记载重建高桥捐资款情况,碑现在砌于村民旧民房中。该碑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水利、桥梁建设有一定的价值。

挑河记碑

挑河记碑位于丹阳市后巷镇五星村大海集团宾馆院内,碑刻于清代道光十六年。碑青石质,高1.80米,宽0.80米,厚0.25米。碑文记载:清道光年间丹阳县对马嘶港这一河道的疏通工程事宜。该碑对研究丹阳清代水利工程建设,赋税劳力状况等有较高的价值。

其林唐家祠堂

唐家祠堂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其林行政村唐家自然村。该建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约为229平方米。第一、二进三开间,面阔12.4米,进深七檩7.6米。第一进现村民办幼儿园使用。第二进为唐家祠堂,平时作茶馆用。该祠堂对研究清代丹阳地区祠堂建筑风格,居民习俗有一定的价值。

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位于丹阳市后巷镇飞达行政村彭家自然村。该建筑由彭姓先民于明清由江西迁入时建造。座北朝南,硬山式,抬梁砖木结构,面阔20米,进深7.8米,祠堂原有二进,现仅存后进5开间,中一间为大厅,供奉祖先。大门口有形制较大精美抱彭石一对。房屋因年久失修,2007年村民集资维修。该祠堂经村民集资修复,新修痕迹太多,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嘉山杨氏宅

杨氏宅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嘉山行政村韩杨王自然村中。该建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为297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面阔前进18.5米,进深9米,柱梁粗大,东厢房已毁,西厢房保存尚好。该民宅较残破,但对研究丹阳地区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技艺仍有一定价值。

徐巷徐金顺民宅

徐金顺民宅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前巷行政村徐巷自然村。该建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为二进一院,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为230平方米,第一进三间,进深七檩,第二进三间,进深七檩,上下2层,前后进由两厢房连接。该民宅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清代民居风格、布局、建筑技艺有一定的价值。

朱公祠

朱公祠位于西九灵山自然村中,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由朱栋隆创建,原有三进三楹。现存两进两楹,座北朝南,第一进三开间,面阔12米,进深6.2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木质门楹上 书-“明亚中大夫进阶三品江西兵备副使”。第二进三开间,七檩进深7米,堂匾书“叙伦堂进土匾”。第三进为正室今已毁匾日“南渡功臣”。据该村朱姓族谱介绍该朱姓先祖为南宋人与南宋大儒朱熹同宗。该祠堂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明代建筑风格、布局以及民俗等制度有较高的价值。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