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镇东南修有七重庙,后因朽坏,改建为二重庙宇,故名崇福寺。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每逢山洪暴发,河水上涨,行人受阻。
河东王姓人家在此修一座木桥,得名王家桥。
清同治年间,松滋实行区都制,王家桥属第三区上四都。
民国十八年属第六区。
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县政府迁至王家桥之麻水坪张松桥家(今王家桥镇围岭村四组),县治达5年零1个月。
民国三十五年属朝阳乡,辖朝阳观、斯家场、王家桥、张家畈、北河,共十七保。
1949年7月解放,属西斋区。
同年12月划为五区,区公所设在王家桥。
1950年至1955年成立中共五区委员会,第五区人民政府,区址设于王家桥,其间1954年8月第五区人民政府改为第五区公所。
1956年9月中共王家桥区委员会与第七指导组合并为王家桥指导组,王家桥区公所,11月恢复中共王家桥区委员会,王家桥区公所。
1957年9月撤销王家桥区,建立花园人民公社。
1959年7月,花园人民公社改名为王家桥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撤销王家桥人民公社,恢复王家桥区公所。
1968年3月成立王家桥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0月恢复王家桥区委会,1975年11月撤销王家桥区,改为王家桥公社,同时划出所辖麻水、张家畈公社设立麻水公社,划出所辖斯家场公社与原街河市区、刘家场区一部设立斯家场公社。
1981年撤销王家桥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王家桥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2年2月王家桥公社与麻水公社合并为王家桥区。
1987年10月撤销王家桥区,分设王家桥镇和麻水乡。
2001年3月王家桥镇与麻水乡合并为王家桥镇至今。
“松滋荞麦豆皮”近日获得国家商标局授予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证》。这是继石首“笔架鱼肚”获国家地理标志后荆州市的第二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松滋荞麦豆皮”是传统手工特产,发源于松滋市王家桥镇(原麻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