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此地是荆州通往川蜀的必经之路,宋末房县改属襄阳郡,明洪武年间设驿道,在此设有店铺驿站遂形成居民点,多有荆襄难民沿驿道西行,沿大道两旁入深山开荒种地,明朝中期设保甲乡里,治理地方。
清光绪七年(1881),设八道河联保,由沙河团所辖。
1934年成立沙河乡,归二区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改称八道河联保下辖6保,归青峰镇所辖。
1936年废联保为乡,改称八道河乡。
1946年复为沙河乡辖11保,归县直辖。
1949年8月,成立沙河区。
1950年4月改称六区。
1956年3月改称沙河区,辖沙河、班河、双坪、万峪、大兴、长青、苏坪、峪河、建山9个乡。
195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决定,将原来的区、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分别划分为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改沙河区为沙河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复为沙河区,辖11个人民公社,70个生产大队。
1975年3月撤区并社,撤销沙河区,将建山,沙河,双坪,大兴四个公社合并为沙河公社,归县直辖。
1977年4月,沙河公社与万峪公社合并,称“万峪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设万峪河。
1981年2月,“万峪公社”更名沙河公社,公社管委会转八道河。
1984年设区建乡,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立区、乡、村居民组,成立沙河区,辖魏家坪、五塘、朱家坪、沙河店、三岔河、班河、峪河、万峪河、老人坪9个小乡,58个村民委员会。
1987年撤区并乡,成立沙河乡,辖沙河店、峪河、朱家坪、三岔河、五塘、魏家坪6个管理区27个村。
2001年4月,房县乡镇进行机构改革,撤销管理区,合并村、组,沙河乡辖13个村。
现沙河乡辖12个村,0.83万人,230.58平方千米。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