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峪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寨子峪村北。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龙山时代的遗址。遗址地处黄河南岸,上层为白土,下层为红胶泥的三级台地。一级台地的断岸剖面发现有文化层,而且在文化层中采集到有石铲,二、三级台地的断崖上发现有灰坑,灰坑中采集到的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可辩器形有罐、鼎、钵等。因平整土地和建盖民房对遗址破坏严重,地表极难发现遗物。遗迹主要为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包含物较丰富,有较多的陶片、兽骨等。陶器分泥质和夹砂灰陶两种。器形有罐、盆、钵、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面为主,少量上饰有弦纹、方格纹和篮纹等。尤其是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石铲,石质较好,近似玉质,磨制精美,长24厘米,上宽9厘米,下宽10厘米,厚1厘米。该
陈沟遗址于荥阳市广武镇陈沟村北200米。遗址分布于敖顶的三个山头,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1934年5月21日至30日,河南古迹研究会陈云路、郭宝钧等人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8米,遗址内涵丰富。在地表和断崖上,发现有大量泥质红陶、夹砂陶、石器等遗物,以及大量红烧土块。在西山头南部断崖处,有一处陶窑暴露。在三个山头断崖发现有多处灰坑,成人墓和瓮棺葬。在东部山头文化层中发现多处房基和红烧土柱础。因平整土地和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破坏严重。陶窑为椭圆形,顶已塌,窑壁已烧成红烧土,较坚硬,窑内填土为红烧土块。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磨光素面、彩陶等。可辩器形有盆、罐、钵等。陈沟遗址文化层堆
苏寨民居位于荥阳市广武镇苏寨村,该院坐东向西,前院的正房(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7米,前院北厢房一所,后院正楼一所,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层,高约13米;斜对为苏氏家庙,坐西向东,由正房、南屋、北屋以及倒座(含大门楼)4所硬山式建筑组成,门开东北角,门上挂一匾,上 书“颍滨苗胤”4字(苏辙号“颍滨遗老”),正房面阔3间, 所存建筑均属砖木结构,小瓦覆顶,硬山式建筑。其工艺手法在本地区保存不多,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师姑兴国寺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行政村西北,坐北向南,现存大殿,山门各一所,大殿面阔五间(14米),进深一间(6米),高约5.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前廊下有原木立柱,檐下饰鹿、仙鹤、花卉等彩绘图案,山门结构与大殿相同,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兰瓦覆顶,寺内现存有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八棱经幢一座,宋、清代佛教造像多尊及一批清和民国时期的碑刻等文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军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南城村东南。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1951年春,夏鼐到广武镇进行试掘,后发掘7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4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可分四期。出土有成排的房基,乱葬坑、陶器、灰坑等。出土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分泥质和夹砂两大陶系。点军台遗址对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垌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唐垌村南部,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00000平方米。复查该遗址时,在遗址中部冲积沟的崖壁上发现有文化层和灰坑,并从中采集有标本,主要以泥质灰陶和夹砂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和素面,可辨器形有甑、尊、鬲、甗等器物。从器物上看和以前发现的稍有改变,面积也稍有扩大,本次采集的标本有仰韶、龙山、商、西周时期文化遗存,主要以商代为主。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河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任何村南,遗址分布于多级台地上,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600000平方米,在遗址区北部断崖上有遗存较丰富,分布范围较广的文化堆积层,文化层深度大约1.5米,距地表约0.6米,采集的陶器中有泥质红陶和夹砂陶,主要以灰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盆等,经分析,其为仰韶和战国文化遗存。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庄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车庄行政村车庄自然村周围,遗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500米,在村内地表、南侧沟崖、台地周围可以发现较多的陶器残片,而且发现有灰坑,夯土等文化遗存,陶器有四足盘,鬲,盆,瓮等,纹饰有附加堆纹、绳纹,还见有布纹陶片。该遗址是荥阳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集仰韶、龙山、两周,汉等多种文化遗存的重要遗迹。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