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知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行政村南街自然村,坐东向西,初建于明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原有建筑分为前后2个院落,共有房屋7所(均为硬山式),曾经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2005年7月,荥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故居进行复建,初步恢复了故居的原有面貌。复建后的故居,布设了董天知事迹展览,共有3个展室。2009年6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天知(1911-1940),原名大文、旭生,河南荥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 (即草岚子监狱)。1936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
韩凤楼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城关行政村南关自然村(东临村中大街),建于1918年。该院坐西向东,所存房屋中,后院正楼最有特点,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和安装木护栏,两墙角嵌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的荥阳地方建筑特征。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军事5年。回国后,参加云南反清起义,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务。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返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并拒任伪职,成为开明士绅。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期的历史上,韩凤楼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碑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广场南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院内,东汉熹平四年(175)11月立石。残高1.85米,宽0.97米,厚0.21米,圭形首,两侧有六虬龙,额题篆书《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10字,分两行,隶书,凡8行,每行19字,无篆书姓名,此碑是研究东汉熹平年间政治,特别是“党锢之祸”的实物资料,其隶书字体疏朗,遒劲流利,是汉隶的一个流派,一向被书家珍重,就其书风言,前人早已将其归类于“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碑文既是书法佳品,也是两篇汉代公文,是研究东汉公文文体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海寺建筑遗址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广场南端台地,遗址略呈三角状,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南侧崖壁上暴露有文化层,灰坑和墓葬等遗迹,填土中含有隋唐时期的陶瓷碎片,上世纪70年代,曾在台地北侧发掘古代窖藏坑,出土一大批北魏、唐宋珍贵石刻造像,大海寺是北魏、唐宋时期曾经享誉一方的重要寺院,大海寺遗址发掘出土的的大批北魏、唐宋石刻造像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第一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县衙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荥阳县衙始建于北魏,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荥阳县治(今古荥镇)至大栅城(今荥阳老城)。1949年后,荥阳县衙一直作为县政府的办公场所使用。后来,成为荥阳卫校。荥阳县衙大堂一期维修工程自2016年3月开始,已基本完成大堂主体、卷棚、月台等建筑构件的维修。2023年10月,荥阳县衙被公布为第三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