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牛家满族镇 > 牛家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牛家村概况

牛家村[Niújiācūn]位于牛家镇政府所在地西2公里处。东与政新村交界,西邻镶黄旗村,南邻新友村,北邻政富村。东经126°43′09″;北纬45°21′14″。共有955户,户籍人口3 830人,其中满族1 458人。全村幅员15.7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 565亩,全部为旱田。

清•乾隆时期,此地有一处以牛姓人家命名的牛家窝棚,伪满时期,此地为仁厚村牛家区,不远处还有一个政昌村为爱良村冮家区,解放后两区合并为牛家区。农业合作化时期,牛家村为兴家管理区,政昌村为兴民管理区。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改为大队。1984年牛家大队改为牛家村。2001年8月,村级行政区划调时政昌同牛家两村合并,定村名为牛家村。合并后辖牛家窝棚屯、孙家屯、玄家岗屯、和家窝棚屯、对关家屯、刘家窝棚屯、冮家窝棚屯、后瓦盆窑屯、前瓦盆窑屯、东陈家岗屯、西陈家岗屯11个自然屯。村委会设在牛家村小学院内。

传说,在很早以前的一个年三十晚上,人们发现团山子上有一支金蜡在燃烧照耀。出去寻找它时,却踪影皆无。因此,人们想起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四支金蜡(四个团山子)照白城(阿城)”。此外,还有人传说,每逢雨雾天气团山子就有一匹金马驹奔跑出没。后来,一个贪心的骆驼先生,听说团山子藏着两件珍奇之物,千里迢迢赶来蹩宝。骆驼先生赶到山前,焚香跪拜,掐诀念咒,少顷,山门徐徐启动。只见山内蜡光闪耀,宝驹腾跃。骆驼先生欣喜若狂,一头钻入山门,直扑宝驹。宝驹腾起后腿把他踢翻在地,他不顾疼痛随手拔蜡,蜡身灼热,烫的他双手焦糊,嗷嗷嚎叫。刚要爬出宝库,只听山门“咔嚓!”一声死死关闭,贪财的骆驼先生便葬身山中。

该村的李树文,曾任哈尔滨市财政局乡镇企业处处长职务。

刘中海,(1930——2001),曾任吉林铁路局人事处科长、公安处科长、铁道部公安局科长、处长。公安部警卫局局长,少将军衔。

曹晓明, 2008年开始任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王忠民,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政治处副主任(正处级)。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二等功一次,荣获三等功两次,荣获全省政法系统优秀领导干部荣誉称号,多次被省公安厅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何广铭,曾任五常市副市长。

吴炜,曾任鸡西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政协主席、鸡西市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王荣斌,曾任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吴亚民,曾任哈尔滨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副处级)。

徐家窝棚屯

徐家窝棚屯[Xújiāwōpenɡtún]临近拉滨铁路,距牛家镇政府所在地西2公里处。东邻牛家镇中学,西邻孙家屯、玄家岗屯,南邻牛家粮库,北邻和家窝棚屯。现有100户,户籍人口400人,其中满族152人。耕地面积1 880亩,全部为旱田。

清•乾隆九年(1744年)一户姓牛的人家,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垦荒种地,搭建窝棚居住。后又迁来数户别姓农民,此地逐渐形成屯落,取名为牛家窝棚屯。不久后又有徐姓人家迁来,并且日益壮大,而牛姓人家逐渐迁出此地,所以后来改叫徐家窝棚屯。

和家窝棚屯

和家窝棚屯[Héjiāwōpe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北0.5公里处。东邻冮家窝棚、牛家窝棚屯,西邻四屯,南邻玄家岗屯、孙家屯,北邻刘家窝棚屯。东经126°42′42″;北纬45°21′31″。现有住户36户,人口总数195人,其中满族人口78人。耕地面积950亩,全部为旱田。

清朝乾隆年间,双桥子的老和家来到此地开荒种地,搭建窝棚居住。乾隆末年,为缓解北京城人口压力,满清贵族和氏家族的分支,从北京迁到此地居住,故此地得名和家窝棚。又因和家先人和长林先来于此地居住,因而又名长林窝棚。

孙家屯

孙家屯[Sūnjiā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1.5公里。东邻徐家窝棚屯,西北邻四屯,东南邻玄家岗屯,北邻和家窝棚屯、刘家窝棚屯。东经126°41′49″;北纬45°20′57″。现有住户165户,户籍人口695人,其中满族人口264人。耕地面积3 910亩,全部为旱田。

清•乾隆九年(1744年),孙氏家族由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二甲顺宁社迁入此地,在此居住,垦荒立屯,因而此屯得名孙家屯。因屯中间有一条西南方向,通东北方向的水沟,所以将水沟的南面的叫前孙家屯,水沟的北面叫后孙家屯。

玄家岗屯

玄家岗屯[Xuánjiāɡǎ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南1公里处。东邻牛家火车站,东南邻伊家木铺屯,西南与三道沟子屯为邻,西北邻孙家屯。东经126°42′31″;北纬45°22′05″。现有100户,户籍人口410人,其中满族39人。耕地面积2 150亩,全部为旱田。

清朝乾隆年间有姓玄的农户来此地屯田垦荒,后又有数户农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屯落,因屯子建在高岗处,故得名玄家岗屯。

对关家屯

对关家屯[Duìɡuānjiā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紧邻拉滨铁路,西邻刘家窝棚屯,南与和家窝棚屯相邻。东经126°51′13″;北纬45°25′04″。现有60户,总人口数240人,其中满族人口92人。耕地面积1 735亩,全部为旱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北平城顺天府宛平县有一户关姓大户的两个分支,跑马占荒来到此地,在此垦荒种地,建房定居。因一户住道东边,另一户住道西边,故将此地命名为对关家屯。

该屯的关心,曾任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局局长(正厅级)。曾任黑龙江省兴邦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

刘家窝棚屯

刘家窝棚屯[Líujiāwōpe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邻对关家屯,西邻四屯,南邻和家窝棚,北邻刘乡屯。东经126°42′16″;北纬45°22′06″。现有75户,总人口305人,其中满族115人。耕地面积1 840亩,全部为旱田。

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蓬莱府迁入一户刘姓人家,在此搭建窝棚居住,最初认双桥子老和家为地东,栖居屯垦务农,故名刘家窝棚。

该屯的刘彦柱,曾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处长。

冮家窝棚屯

冮家窝棚屯[Gānɡjiāwōpe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北 2.5公里处,距北团山子2公里。东邻前窑屯,西邻对关家屯,北邻政富村铁家屯。东经126°43′28″;北纬45°22′18″。现有160户,人口总数565人,其中满族人口214人。耕地面积3 190亩,全部为旱田。

此屯始于清•乾隆末年,那氏家族来此地开荒种地,建立屯基,因那氏家族的族长别称叫“冮子”,故名冮家窝棚屯。

前瓦盆窑屯

前瓦盆窑屯[Qiánwǎpényáo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3公里处。东邻西陈家岗屯,西邻冮家窝棚屯,南邻政新村鸭留屯,北邻后瓦盆窑屯。东经126°44′12″;北纬45°22′33″。现有29户,人口总数109人,其中满族人口43人。耕地面积910亩,全部为旱田。

清•乾隆末年,何长发带领其家族来此开荒种地,逐渐发展成地主,后何长发在此开了座瓦盆窑进行买卖,故将此地取名为瓦盆窑屯。因后来在此屯不远处又有农户开了一座瓦盆窑,逐渐也有农户到那里居住,为了区分这两个屯落,将先成立的叫前瓦盆窑屯,也因地主叫何长发,故又名何长发屯。

后瓦盆窑屯

后瓦盆窑屯[Hòuwǎpényáo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3.5公里处。东邻西陈家岗屯,西邻冮家窝棚屯,南邻前瓦盆窑屯。东经126°44′18″;北纬45°22′41″。现有2户,人口总数6人。耕地面积700亩,全部为旱田。

后瓦盆窑建屯略晚于前瓦盆窑。于清•乾隆末年,买卖人刘富在前瓦盆窑屯北边也开了一座瓦盆窑经营,与前瓦盆窑屯隔道相望,所以将此屯取名为后瓦盆窑屯。

东陈家岗屯

东陈家岗屯[Dōnɡchénjiāɡǎ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4公里处。哈五公路在本屯穿过。西邻西陈家岗屯,南邻政新村郎头窝棚屯,北邻张乡屯。东经126°45′08″;北纬45°22′53″。现有168户,总人口数650人,其中满族247人。耕地面积2 550亩,全部为旱田。

民国初年,陈氏家族由关内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垦荒立屯,因居住的地方地势较高,且西边不远处还有一个屯,故取名为东陈家岗屯。

西陈家岗屯

西陈家岗屯[Xīchénjiāɡǎnɡtún]位于牛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4公里处。东邻东陈家岗,西邻后瓦盆窑,南邻政新村鸭留屯,北邻张乡屯。现有60户,总人口数255人,其中满族97人。耕地面积1 450亩,全部为旱田。

民国3年(1914年),那姓家族从关内来此开荒种地,垦田定居。后附近居民逐渐聚集此地,此地便形成屯落,因位于东陈家岗屯西边,所以取名叫西陈家岗屯。​​​​。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