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察北管理区

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历史沿革

早在约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察北管理区境域已有人类活动,属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接触区。

商、周,为鬼方活动区。

春秋,相继为无终、东胡活动区。

公元前279年,燕将秦开袭破走东胡,域地一度属北燕上谷郡。

战国后期,匈奴东进,为其活动区。

秦,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隶秦上谷郡。

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复进,为其游牧地。

西汉,初属汉幽州刺史部上谷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随汉弃上谷郡斗僻地予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后乌桓入居。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后为鲜卑活动地。

三国,为小种鲜卑游牧地。

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后渐为拓跋鲜卑活动区。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隶北魏。

南北朝,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后隶北魏怀荒镇。

孝昌元年(525年)后为柔然活动区。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后为突厥势力范围。

隋,开皇三年(583年)后为东突厥活动区。

唐,贞观四年(630年)后为库莫奚、黑车子室韦、契丹等活动区。

天复四年(904年)后为契丹活动区。

五代十国,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为辽领地。

辽,隶西京道奉圣州。

金,大部地域隶西北路抚州柔远县(原称镇)。

承安二年(1197年),升抚州为镇宁军。

大安三年(1211年)后为蒙古势力范围。

南宋,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复立抚州。

中统三年(1262年)升抚州为隆兴府,隶上都路。

至元四年(1267年),析上都隆兴府为隆兴路,今域大部属该路所辖之高原县。

元,至大元年(1308年),还隆兴路为府,再降为源州,罢高原县,并于今白城子(中都遗址)置开宁路、开宁县、中都留守司,现境大部属之。

至大四年(1311年)还为原制。

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兴和府,隶北平布政司,辖境地。

洪武四年废府,仍为元踞,七年后为明领地,三十年隶兴和守御千户所。

永乐元年(1403年),千户所直隶后军都督府。

宣德五年(1430年),千户所改隶万全都指挥使司。

宣德二十年后为蒙古鞑靼部落驻牧地。

明季为蒙古察哈尔部游牧地。

崇祯五年(1633年)后为后金势力范围。

清,初为官牧地及王公大臣马厂地。

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察哈尔蒙古镶黄旗驻牧。

雍正二年(1724年),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隶直隶省口北道,领境局部。

光绪八年(1882年),理事厅改为理事抚民厅,领部分境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辖境大部。

民国二年(1913年),改张家口理事抚民同知厅为张北县,境域属之。

民国三年(1914年)7月,隶察哈尔特别区,七年隶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

十七年(1928年)12月,改区为省,撤兴和道,直隶察哈尔省。

二十三年(1934年)5月,部分转隶察哈尔省崇礼设治局。

二十五年(1936年)1月,隶察哈尔盟。

二十六年(1937年)10月,隶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二十八年(1939年)9月,隶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三十四年(1945年)5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张北办事处,隶赤源县,领境域。

三十四年(1945年)6月,张北办事处改建张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察蒙办事处,领境域。

8月,张北第一次解放。

9月,张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本县,并改建张北县人民政府,隶晋察冀边区冀察区第十九专区,年底改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领境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为国民党统占区,分隶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张北、崇礼二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中国共产党组建张宝联合县,隶冀热察区察北专区,7月,联合县分开,再设张北县人民政府,领境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5日,张北县第二次解放(全县),隶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一直沿续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领境域。

1949年,张北县庙滩农事试验场更名察北畜牧试验场,华北人民政府在双爱堂周围垦荒,组建察北区机垦农场。

1951年,分别更名为察哈尔省立种畜改良场,察哈尔省立双爱堂农场。

1952年,两场合并组建国营牧场,驻地白塔,隶属中央农业部,因其位处察哈尔省察北专署境内,故名为察北牧场。

1959年,下放到河北省农垦局管理。

1968年,察北牧场更名为东方红牧场,再次下放到张家口地区农业处管理。

1972年,恢复察北牧场称谓。

1974年,上划省农垦处管理。

2003年8月察北牧场改制为察北管理区,设党的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属张家口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一级财政,行使县级政府部分职能。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