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文化城茅台国酒文化城是中国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三年艰苦努力而建成。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每个馆均体现了各个时代建筑美学的典型风格:汉馆古朴巍峨,唐馆富丽堂皇,宋馆古典玲珑,元馆粗犷明快,明馆精巧别致,清馆华丽凝重,现代馆明晰流畅,洋溢着时代的气息。馆内大量的群雕、浮雕、匾、屏、书画、实物、图片和文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展示了我国酒类生产的发展沿革,工艺过程和酒的社会功能使人感到法规的严肃史志文献的庄重,文学艺术的生动,技术指标的严谨等酒文化多姿的风采,反映出人们在
“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因为茅台镇孕育出了国酒茅台酒、茅台前身赖茅酒等一大批深受全国消费者欢迎的白酒品牌,堪称优质酱香型白酒的摇篮;而之所以茅台镇盛产白酒,是因为茅台镇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茅台镇地理位置在东经105°,北纬27°附近,地域海拔高度420-550m;茅台地区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茅台镇地处大娄山脉的一处低洼地带的马鞍山斜坡上,地理地貌独特,为河谷地带,风景秀丽,依山傍水。酒的好坏与水有直接的关系,茅台镇的地层由沉积岩组成,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地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贵州茅台镇自清明朝以来,以盐兴业,以酒见长,纪念馆正是在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经济特色的贵州小镇建立起来的。中国茅台镇酱酒文化纪念馆以时间为主核心线贯穿整馆,旨在弘扬发展“中国茅台镇酱酒文化纪念馆”的历史文化。“中国茅台镇酱酒文化纪念馆”馆名由著名作家贺敬之(白毛女作者)提名。该馆设计面积1350平方,道扬设计结合当地特有的酿酒历史传承,量身
1935年3月16日至18日,中央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占了茅台镇,在这里宣传讲演,张贴标语,打富济贫,开仓分盐,搭起三座浮桥胜利渡河。1980年3月,仁怀县人民政府在下渡口西岸的朱砂堡下,修建了11.7米高的渡口纪念碑,临河而立,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茅台镇河滨社区的茅台渡口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再次西进仁怀县境。15日晨,对仁怀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发起猛攻,鏖战竟日,复舍敌北去,于16日清晨乘虚占领茅台。上午10时许,在中渡口、下渡口及银滩三处搭好浮桥。从当天下午至17日,红军胜利地三渡赤水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
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位于赤水河畔仁怀市茅台镇杨叉街,这里海拔仅在415米左右,冬暖夏热,绿色植被丰广,地质结构主要是侏罗白垩系紫砂页岩,对流经溪水有较好的过滤作用,丰富水的矿物质成分,使造酒契合于自然,能酿就品位高贵的酒。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分别建有粮仓、曲药房、窖池、烤酒房等基础设施,加上后来国营茅台酒厂时期修建的各类酿酒厂房共计十处,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地界内有古井一口,名“杨柳井”,井水清澈甘美,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早期茅台酒就用此水酿成。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先后三次分别建有“成义酒坊”“荣和酒坊”和“衡昌酒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