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八年(813年),天河县属宜州。
五代,属南汉。
宋庆历三年(1043年),天河县复隶庆远府。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天河县改隶融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天河县复隶庆远府。
北宋初,今县境尚置有乐善羁縻县(一说州),治今宝坛乡四堡,后废。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河县改隶庆远路。
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改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隶庆远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隶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并迁治于兰石。
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隶庆远府。
明正统七年(1442年),又迁治今罗城县西。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复迁治今天河镇西南。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再迁治今镇驻地。
民国二年(1913年)6月,天河县隶柳江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属柳州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以后,先后属第七、第二、第十行政督察区。
1950年2月11日,天河县解放,治天河,改属宜山专区。
1953年4月23日,天河县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城县。
1958年,设天河公社。
1984年,天河公社改乡。
1992年8月,天河乡改镇。
珍珠糯玉米在罗城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罗城天河、下里等峡谷地带,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植面积4000多亩,产量700多吨。产量甚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变异品种。其子粒细小均匀,白如珍珠。珍珠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