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寺级别:县级时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西山风景名胜区内保护范围:以寺四周外檐滴水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西山风景区内均属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浔政布[1996]8号
西山石刻级别:县级时代:清—民国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西山风景区内保护范围:以每块石刻为中心,四周距碑刻五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以第块石刻为中心,四周距碑刻五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县人民-浔政发(81)30号
九层楼瑶民义军战斗遗址级别:县级时代:明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上垌村油万屯九层楼山上保护范围:山顶的西北坡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公布文件号: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布[1996]8号
宋薄尉杨祖佑墓级别:县级时代:南宋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三张塘村南150米的西山山坡上保护范围:西从后土起至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两边距封土15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保护范围外扩2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浔政布[1996]8号
桂平窑址级别:省级时代:宋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境内保护范围:北起官冲坑口,南达西山镇政府,西至西山脚,东至广场均属窑区范围,窑区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为控制建设地带。公布文件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文件 (33)?会文字第2号
吏隐洞级别:县级时代:唐末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西山风景名胜区内保护范围:北至洞口栏杆,南达幽谷亭,东至岸壁边沿,西至石级顶端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整个西山风景区属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县人民- 浔政发(81)30号
唐御史李公祠级别:县级时代:唐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西山风景名胜区内保护范围:以祠四周外檐滴水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整个西山风景区属建设控制地带。桂平县人民委员会文件 (63会文字第02号)
李氏宗祠级别:县级时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排律屯内保护范围:祠四周外檐滴水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及控建地带。建控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浔政发[2011]25号
中山飞阁,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风景名胜区内,建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为民国时期代总统李宗仁创建,1944年毁于战火。1975年县政府拨款重修。1921年10月孙中山先生离穗赴邕途中,曾畅游西山,为纪念孙中山此行,后人把飞阁名为“中山飞阁”。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民国政府常委于右任(公元1879—1964),于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为此阁题“飞阁”草书横批。阁坐东南向西北,分两层。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歇山顶,琉璃瓦飞檐。阁底层栏杆部分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干栏式结构,西面依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北、东、南三面砌成券顶拱门,作为游人过道,上层为回字形廊阁,檐8根,内柱8根。该建筑融合中国古建筑阁的传统风格和南方干栏式建
蔡碧珩墓级别:县级时代:1962年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西山风景名胜区公路旁的山坡上保护范围:以坟珠为中心,四周外扩1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四周外扩10米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布[1996]8号
黄埔军校旧址桂山钟楼级别:省级时代:民国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桂山村乳泉酒厂内保护范围除钟楼四周滴水范围内之外,还包括楼东北的原有建筑。建控地带:所有原建筑外周围3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浔政布[1996]8号
谭氏家族墓级别:县级时代:清代地址:位于西山镇西山村鲶鱼坑旁保护范围:谭维源、谭荣邦合葬墓以封土堆为中心东西长26米,南北长16米为保护范围及控建地带。谭母刘太孺人之墓以封土堆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外延6米,向东北、西南各外延12米为保护范围及控建地带。建控地带:谭维源、谭荣邦合葬墓以封土堆为中心东西长26米,南北长16米为保护范围及控建地带。谭母刘太孺人之墓以封土堆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外延6米,向东北、西南各外延12米为保护范围及控建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发[2011]25号
中共广西特委机关人员上烂泥住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白兰村上烂泥屯内,是村民唐德光、唐三德(又名唐达南,原农协领导人之一)的故居(现为唐氏宗祠),清道光年间所建。住址东与中共广西特委机关遗址相距约600米,北距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文印室白额旧址约5公里。该住址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302平方米,建筑面积221平方米,两进三开间,砖木结构,悬山顶,盖小青瓦。进与进间设天井,两边设厢房。屋内墙上保留有山水花鸟画及一些木雕装饰,明间挂“积善庆馀”匾额。1927年冬到1928年6月,中共广西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吴国强(易名曾桂华),胡信夫妇等人曾在此秘密生活和工作。2022年10月2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广西壮族
幽谷亭位于桂平市城西郊1公里的西山风景区内。民众为纪念唐末浔州刺史李明远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建亭。亭原为抬梁式四角攒尖顶木结构,1982年重修时改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亭现为四圆柱斗拱四角攒尖,回纹莲花宝顶,盖绿色琉璃瓦。亭东西面的檐梁各有斗拱十七个,两个侧面各有十五个。柱间有雀替。东、南、北面的柱间设罗汉栏杆,西面是游人的进出口。
谭氏宗祠,位于桂平市西山镇岭头村莲塘屯内,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平面呈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占地534.6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进五开间,高两层,每进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间设厢房。砖木结构,悬山顶,博古脊饰,盖小青瓦。内部装饰主要有:前座设木隔扇门窗,后座设落地罩神龛。谭氏家族历来勤耕重教,为国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谭鸿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团长,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谭鸿英1944年在桂林保卫战中英勇抗日,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谭氏宗祠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励志教育的好场所。
桂平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桂平市西山风景名胜区北面,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有关部门查实,桂平共有革命烈士433名(含区外客籍44名),为缅怀先烈光辉业绩,褒扬、继承革命先烈精神,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于1981年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1987年,广西区人民政府下拨专款修建这项工程,并决定树立黄日葵、胡福田烈士雕像;1990年秋经玉林地区行署批准建立桂平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到1992年夏竣工,是年7月1日举行纪念碑、烈士像落成揭幕典礼。桂平革命烈士纪念碑呈方形,占地约1100平方米,通高约21.5米,分台座、碑座、碑体三部分。台座呈方形有三层,一、二层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台座上是碑座,碑座正面刻“桂平革命烈士纪念碑铭”。碑体正背面分别
魏乃文故居,位于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210号,建于民国时期,现存建筑平面呈“L”型,占地面积为214.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两层。一楼正面开拱门,设门廊,左右次间开拱窗,二楼正面,开七个拱窗。建筑现仅存临街的前座及左侧小厢房和一处小院子,建筑结构稳定。魏乃文(公元1922年5月——2022年4月15日)是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是核潜艇-发射装置总设计师。1999年9月18日受邀参加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魏乃文一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淡泊名利,毕生致力于国防安全事业,科技报国,为国铸剑,其精神永存。
碧滩武靖州城遗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碧滩村黔江北岸台地上,据《桂平县志》记载该城为明成化三年(1467)韩雍为了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而设立的,成化二十三年(1486)移治于今金田镇武靖村内。“二普”调查记录州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6、南北宽18米,面积6048平方米。城基残高1-1.5米,四周用土夯筑,最大的夯层厚30-40厘米,最小的5-10厘米。在城基四周发现有不规则的乱砖堆砌,遗址中间发现有土台两处。“三普”调查发现,该遗址仅保存南北长约100、高约50-80厘米的乱砖堆砌遗迹,用土夯筑的墙基及遗址中间的土台已毁。碧滩武靖州城遗址是研究大藤峡瑶民起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担水步遗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永培村永江屯杉木岭村东约300米的郁江西岸台地上,“二普”调查时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40米,总面积约6000米,从河岸断崖处观察,文化层厚约0.6-1米,灰黄色土。采集的遗物有:砍砸器6件,砺石1件,石器残件1件,石核1件,石片5件,夹砂陶片12件。“三普”调查没有采集到遗物。
上江坪遗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永培村东南约1公里上江坪台地上,“二普”调查时在地表、河岸崩塌处、河岸上打砖取土坑内、防洪堤上散见新石器时代遗物,从散布的范围估计遗址南北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从打砖取土坑内剖面观察,文化层堆积厚约0.8-1.2米,灰色粘土,内含少量石器和石片。采集到的遗物有砍砸器6件,刮削器2件,石核1件,石片9件,料石2件。“三普”调查遗址地表上及河岸崩塌处采集不到遗物,遗址由于长期受江水冲刷破坏较大。
四穿楼遗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城东街中部,据民国九年《桂平县志》记载:“四穿楼,即古镇远楼,在城中街(今城东街),跨四街口南通大南门,西通西门,北通下北门,东通东门故名四穿。明正德间参将房润建,康熙壬辰(公元1712年)重建,前郡守毛文铨易名永镇楼,乾隆壬申年(公元1752年)胡南藩重建,楼祀甘王,高三层。”现只残存西北面城楼墙基一堵,残高3.5米、宽5.65米、长5.65米,基础下部用长条石砖砌筑高2.2米,石砖上用青砖砌起。墙基顶长有细叶榕一棵,树根攀缠部分石墙,如网罩紧。
黄公九霄墓位于桂平市西山镇大起村松木岭上,坐西向东,平面呈葫芦形,由拜台、坟圈、坟堆组成,用青砖围砌,两边立有3块(1993年)维修墓的捐款芳名碑。黄公九霄,广西向武州(今天等县向都镇祥龙村)人,壮族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松栢乡侣水桥村。生于明洪熙年(1425年),卒于弘治庚申年(1500年),享年75岁。曾祖父黄瑛、祖父彦寿,父仲金世袭知州,后传子九霄继任第九任知州,为官一任全心筹谋,平乱安邦,团结民族,开荒造田,为政清廉。九霄晚年辞官,迁徙桂平西山隐居,数年后与世长辞,土葬西山脚下。因生活潦倒,儿黄瑾、琳、珊返回原籍。桂平黃氏宗亲念其为人忠实厚道,积善行义。因而对他非常敬重,替其择地移葬桂平西山镇大起村松木岗岭。
桂平港位于桂平市西山镇东部横街郁江岸边,属广西古港之一,岸线长约5公里,分布面积为1000000平方米。包含大关码头、四清码头、太平街口码头。其中太平街口码头为缆车货运码头,大关码头、四清码头为人力码头。缆车货运码头保留有铁轨道,人力码头均保留了青石阶石级。历代桂平的原料、生活物资等都是汇集到这里输出或中转,是发展桂平经济、文化、交通的主要港口。
姚翁岩位于桂平市城西1公里的西山风景名胜区内,姚翁即姚坦,字明白,曹州(今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初年任浔州知府,他为人正直不阿,任内“卓有惠政”。姚翁常与山上高僧吟咏唱和于岩前,后人为纪念姚坦遂称此岩为姚翁岩。姚翁岩为一块斜置的巨石,岩壁上刻有“姚翁岩”和“天地正气”等石刻。在“天地正气”石刻下有一方青石碑刻,“为民国十五年容县陈宪中游西山诗”碑刻。一株高大的樟树紧挨岩石巍然挺立,恰似一根大柱把万吨巨石紧紧拦擎。
半山亭位于桂平市西山风景名胜区内。因地处西山半山上而得名,亭始建年代无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6月,桂平县长谢祖莘重修。197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亭建筑平面呈六边形,原为砖木结构,现为砖混结构。亭由六根仿竹节形的圆柱支起而成,每柱成四竹节形,六柱均凸出檐外,柱头高出檐面,高出部分饰以三圈圆凸馒头状乳钉和砖角叠砌而成的棱角牙,柱头上盖攒尖顶,顶上仿塔刹的仰莲座五棱葫芦宝顶。正面檐下为今人所书的“半山亭”额。登山步道穿亭而过。该亭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文印室白额旧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白兰村白额屯内,是该村李氏宗祠。该建筑始建时间不详,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悬山顶,盖小青瓦,木雕花檐板。祠内墙上绘有山水花鸟画,上座明间设神龛。1927年冬至1928年6月,中共广西特委机关主管宣传、印刷工作的吴国强(易名曾桂华)、梁剑、欧光华等三人在该宗祠工作、居住。在此编印了《土地革命》专号小册子、《我们的口号》等大量传单及标语,宣传革命道理,鼓励群众参与革命。该建筑为我市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历史事实依据。2022年10月2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