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天堂是广东新会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天然赏鸟胜地,它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380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树上栖鸟千万只,鸟类树相依,人鸟相处,和谐奇特,世间罕有的一道天然美丽风景线。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乘船游览后叹为观止,写下优美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大师这篇经典作品被镌刻在景区入口广场上供游人品味,美文赞美景,美景更多娇,使人更加热爱美,向往美。历来深受游客赞誉的小鸟天堂,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
新会凌云塔,又名熊子塔、龙子塔,民间俗称熊(音“泥”)子塔,位于广东省新会会城镇历史名人梁启超的故居茶坑村的凤山(又名子山)之顶。是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著名的新会小鸟天堂游览,偶尔回首,可见“远远地一座塔人耸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巴金:《鸟的天堂》)。塔的所在地乃历史名人梁启超的故乡——茶坑村。那山叫凤山,塔叫熊子塔。“熊”(读泥)是“熊”字下面四点少了一点,系新会特有的一个字。据《新会县志》记载:“熊子山在城南二十里,又有鼠熊、马熊、东熊、长熊诸山。山凡五,各有三足,故云熊。”熊子山下,河流纵横,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汇入银洲湖,故亦称熊海。熊子塔又名凌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八角七
新会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黄云山。建于1960年,纪念新会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驱。1984年重建,2003年重修,每年政府及部门单位在此举行纪念活动。碑身用砖砌筑,外墙批石米,方塔型,高16米,顶部莲花瓣雕饰,颈部雕白色葵花纹。正面上部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碑座为正方形,边长4.36米。碑座正面嵌云石碑,横2.65米,纵0.73米,直书阴刻一千余字的小楷碑文。碑文概要记述了自1924年中共新会支部成立至1949年新会全境解放期间,新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光辉业绩。碑的周围有纪念碑广场,占地1054平方米。南面有50多米的阶梯直通山脚,加装路灯,四周种植草皮。此碑是新会人民瞻仰革命烈士
北门窑址,原称“古窑群遗址”,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的猪乸岭及马山。隋、唐代遗址。古窑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见的有约20多座残窑,分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积达20000平方米。猪乸岭山脚下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窑炉,窑膛深4米,宽3米,高约2米,后壁可明显见到三条烟道,窑壁烧成火红色,窑顶熏成烟黑。在鹿场内约有7-8座残窑的遗址,直径2-2.5米不等,窑壁已倒塌,仅存下半截的窑脚。窑群四周散落有青瓷碎片。1995年出土一件唐代青黄釉三足炉。附近相连的马山北部山脚也发现11座窑址,均残损严重。根据出土器物及窑炉形制估计,该窑址年代在隋唐前后。该窑址面积大,数量多,年代久远,是新会有代表性的古代窑址之一。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宏文社学,又称“奎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通面阔7.2米,通进深7.7米,建筑占地面积55平方米,三层,通高13.3米。砖木结构,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阁身首层外侧设廊,四根圆石柱承托飞檐。阁身面阔5.08米,深5.8米。首层正门石匾额阴刻“宏文社学”四个篆字,两侧石楹联为“党痒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层外墙石匾镌刻“奎阁”二字。三层正面外墙有圆形窗。首层高4.1米,地面铺阶砖,木楼梯。二层高2米,木地板楼面。三层地面铺大阶砖。梁启超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接受爷爷的教导,奎阁上 书-法皆为梁启超手迹。宏文社学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文昌阁,是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活动场所之一,具有重要文
白石塔,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圭峰山玉台寺内。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日伪军拆毁,1956年修复。塔东南向,平面六角,为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以白色汉白玉雕造,中间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须弥座施仰覆莲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龙、凤、熊、象、狮、独角兽、麒麟等动物图案。第一层塔身每面设有海棠瓣形大门一个,门楣上施仿木构额枋,刻有仰莲式图案。塔檐刻有莲花纹滴水,瓦当上刻有类似海棠花图案花纹。第二至七层,形制结构与第一层相同,逐层递减,每面均设券门,层层出檐。塔顶端施仰覆莲两层,承托九级相轮与长尖形葫芦刹。该塔用材考究,精雕细刻,造形装饰优美,记载详实,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
凌东石戏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凌东社区。石戏台会城平安路城东小学对面,有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戏楼,本地人沿习称“石戏台”。它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这座戏台分前后台两部分,为单层伸出式的戏楼,这种结构形式较为常见。所谓伸出式是指戏台前台三面敞开,可三面观戏,南方气候温高雨多,采用三面透空便于通风。戏台通高7.5米,台高1米,面宽15米,深11米,面积165平方米。歇山顶式,顶部拱形,一斗三星斗拱(见照片)。屋顶坡度亦较大,有利于减缓雨水的冲刷。台基为石结构,因此俗称“石戏台”。
隋唐新会龙兴寺石塔位于新会市会城镇马山。该塔原在大云山麓龙兴寺内,寺始建于隋,初名洪化寺,宋因山名“大云”,取“云从龙”之意,易名“龙兴寺”。寺塔历有修葺。清道光年间,寺毁塔存。民国18年(1929)年建中山公园,迁往西山,1998年再迁至马山麓。石塔八角5级,实心,高4米。红砂岩砌筑台基,高1.32米。石基的西南面嵌一块长0.75米,宽0.23米的碑石,上刻“望云”两字,下刻“先君午斋,光绪间司铎古冈,终于官舍。维玉来宰是邦,追怀往事,苍茫云物,窃自潸然,适建斯园,爰志哀感。”落款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塔有底座,八角两层,每面宽0.7米,底层下部有简单的壸门龛,弧跨较大。塔身上部二层是青石和红、灰砂岩结构,下部三层是花岗
炼丹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南宁社区朱紫路。建于北宋。传为宋代会城道人李之先开凿,用于炼丹制药,清同治九年(1870)、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1921)年维修。1990年会城镇人民政府再次重修,在井四周铺条石,加立铁栏杆。1991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保护标志,加以保护。井口以长石筑成方形,边长1.03米,井深4.5米。井口石刻有“炼丹井”、“同治九年重修”、“民国十年重修”等字。该井水质极佳,是发豆芽、酿酒之甘泉。该井年代久远,史料详实,保存较好,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石井及慈尊宫,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浐湾社区诗书街。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众捐款维修,现由社区管理。石井,俗称“大井头”,明初邑人谢景伭于山边石隙凿石建井。井口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边长1.1米,井深4米。井壁镌刻有铭文:“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渌,酌之不贪,用之云足,宜人之寿,益人之禄。”井水从石隙冒出,终年不竭,清且甘。井旁建有一座慈尊宫,清雍正及光绪年间重修,香火鼎盛。该井是新会仅有的几座明代古井之一,史实详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城西社区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济开凿,用作女儿的嫁妆,现正常使用。井口呈圆形莲花瓣状,用一块大灰砂岩凿成,直径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红砂岩砌筑,内径0.97米,深4.75米,水质清纯,至今仍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济立的碑记一方,碑脚四周砌石。地面凿有莲花井地券,刻有地图。现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莲花井是新会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详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山华侨义冢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在新会区会城紫华路东侧的一个坡地上,有一处特殊的墓地坐落于此。沙灰色半圆形墓冢、以红阶砖作为墓碑、墓碑上甚至没有墓主的真名……这里是金牛山华侨义冢,是目前江门现存义冢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自被发现以来一直被视为江门海外华侨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爱国爱乡的佐证。华侨义冢,即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华侨在国外去世后,侨居地的华侨社团捡拾其骸骨,运回中国家乡,由死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的,则由当地慈善机构集体安葬,是为华侨义冢。从史学角度看,华侨义冢是血泪斑斑的华侨史的有力证物。作为第一侨乡,江门华侨义冢规模之大、墓穴之多、先侨原侨居地之广,均为全国仅见。江门市外侨局侨政科介绍,自1992年以来,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