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南海区 > 里水镇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文化旅游景点

南三花工委旧址

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位于南海区里水镇北沙沈村,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1993年,由沈村村民筹资,在沈文玉私塾旧址上重建;1995年由市政府拨款维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南海组织受到破坏,一度停止活动。中共党员沈少刚受中共广州市工委委派回家乡沈村办学,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2月,杜路受中共广州市工委委派到南海任特派员,负责恢复中共南海组织,以沈村为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共南海组织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1948年5月,为适应斗争发展需要,中共珠江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南(海)三(水)花(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南海、三水、花县(部分地区)党组织。由杜路任书记、陈启锐任副书记,工委领导机关设在沈村沈文玉私塾内。根

里水西华寺遗址

西华寺原址位于南海区里水镇西华村的石门山麓。2006年10月,在武广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西华村村民在西华寺遗址挖出一块成化十年(1474年)立石、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引起省内有关专家高度关注。2007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以刘成基研究员为领队的考古和测绘工作小组进驻西华村,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全面发掘。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现存建筑看,初步断定西华寺建于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历经宋、明重建,清代乾隆、光绪两次维修,20世纪中叶香火渐衰而湮灭。石门山历来为清胜之境。宋元之际,“石门返照”列当时“羊城八景”之一。现顺德清晖园保留的“羊城八景”玻璃画,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景象。2015年12月10日,里水

贤僚古建筑群

贤僚古建筑群三红村位于里水镇贤僚村委会,现存古建筑群主要以达宏郑公祠、泗源郑公祠、熙堂郑公祠等祠堂,承流巷、由义巷、余庆巷、长乐巷等13条古巷道,三间两廊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民居为主,保存完好程度80%。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泗源郑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是郑氏后代在清初为其祖先七世祖明诰授奉政大夫、礼部郎中、辛未科进士郑泗源而建立的,清光绪年间重修,1994年曾维修。这座公祠三间三进,面积为565.44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博古脊,这比起飞檐多了些柔和,错落有致。贤僚村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北涌亭

明南海北涌亭原位于南海市里水镇新联村。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和光绪九年(1883年)均重修,1998年迁建于里水镇城区沿江公园内。亭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金柱为木柱,檐柱为八角石柱,外檐柱采用减柱的做法,故立面为单间。下檐出檐斗栱为七铺作三抄计心造,柱头与转角铺作合而为一,补间铺作五朵。上檐补间铺作为一朵。两山施悬鱼博风,上、下檐各垂脊、饯脊均灰塑花草尾脊饰。屋顶为布瓦灰沙碌筒。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汤南古村落

汤南村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历来是鱼米之乡。古时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因为当时很多人出外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村民热心搞家乡建设,建造了不少房屋、厅堂、庙宇、围墙、炮楼等。这些古建筑以砖雕、灰雕、墙画为主要特点。历经沧桑,到现在仍保存下来的汤南古建筑群,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46),传统建筑面积达34000平方米。民居、祠堂、家庙、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汤村古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设有防火通道和防盗设施,下水道排水系统采用条石暗渠,结构非常合理。汤村古建筑群坐北向南,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

赤山古村

赤山古村位于里水镇中部,约于1350年开村,始祖李文举于公元13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于此,原称赤火岗,又名积富村,因村后有个山岗泥土呈赤红色,传说“赤艳显光荣,山高仙灵气”,故山取名为赤山。主要姓氏由李氏组成,另有两朱、张各一户,占地约0.87平方公里,人口734左右。“将军第”为第十二代后人李胜龙所建,另一侧则是第十一代后人李天复公祠,这是李胜龙为他父亲天复祖所建。李胜龙在嘉庆年间考上了第53名进士,任广州名威将军。赤山人民会场原本是一间生祠,即旧时代里活人修建的祠堂,为李氏第15代人李显生所建。旧时,祠堂可以用高贵奢华来形容,内设义慎堂,里面为木结构,柱子全部是昆典木,神位贴金,神牌用红布盖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建为赤山人民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