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狙击日军,最后被捕遭日军残暴杀害。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南楼是开平赤坎一座极其普通的碉楼,它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外表,但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硝烟的熏染,弹痕累累,成了历史的见证。在日寇肆虐,硝然弥漫的年代,赤坎司徒氏七位抗日英雄在这里谱写了一曲精忠报国、气吞山河的伟大乐章。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关氏十七世祖关-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为33×15×8厘米,墙厚93厘米,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
赤坎镇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南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堤西路古民居多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由侨胞、乡村祖尝、商号老板兴建。楼高一般2至3层,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的结合体,即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整齐而风格各异的骑楼是其一大特点。地址:江门市开平市赤坎镇河南路172号类型:影视城古镇古村游玩时间:建议4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免费开放。交通开平义祠客运站乘坐6、9、13路等公交车可到。
赤坎素以中西合璧的古建筑、淳朴的民情民风而闻名远近,其中尤以堤西路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最为出名。这条近400米长的商铺式楼房,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由早年移民欧洲和美洲等地的赤坎华侨,从国外带回建筑图纸,融合开平本地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建成的。这些建筑不仅注重造型的美观,而且考虑到楼房的坚固与实用,因此大量的建筑材料全是进口回来的,在保存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又将西欧式建筑移植在家乡的土地上,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富有文化韵味的中西合璧建筑群,因此这一带又叫“欧陆风情街”。欧陆风情街最具特色是楼顶建筑。有的楼顶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
赤坎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开平赤坎镇的骑楼相当有规模,这些成规模连片的骑楼和一座座中西合璧骑楼门面共有600多座延绵3公里,距今有350年历史,是上世纪初建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旧城,建筑风格有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伊斯兰式和中国传统式。如今这里的骑楼一条街已经成为为赤坎影视城,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影视城,也是当地人居住的地方和通行的一条街,市井生活全部呈现在这条街上。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用时参考
清 开平 司徒美堂故居 位于开平赤坎镇中股村牛路里。建于清末,是一座三廊二房一厅的青砖墙、瓦顶建筑,面阔三间,建筑面积86.78平方米。保存较好。司徙美堂(1868 ━1955年),开平赤坎中股村人。为著名爱国侨领,洪门致公党的创始人之一。14岁赴美,17岁加入洪门致公堂。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帮助筹款。组织安良堂,担任总理长达30年,致力保护华侨在居住国的权利,深得美洲华侨爱戴。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发动华侨筹资捐款,支持祖国抗战。建国后回国,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景辉楼位于赤坎镇著名的欧陆风情街,与赤坎影视楼(让子弹飞的电影拍摄景区)仅一墙之隔,是以民国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的著名岭南水乡的骑楼,也是前往参观了解赤坎古镇百年历史的唯一场所,属典型的岭南古镇骑楼民居。楼内充满了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置身故居之中,恍惚之间就穿回到了旧日时光里。地址:广东省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县堤西路47号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电话:0750-2611555开放时间:9:00-17:00交通乘坐开平6,9路公交车在赤坎站下车即可门票10元
赤坎影视城位于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上埠,建于2004年,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按照电视剧《三家巷》的剧情、场景进行设计和兴建,主要建筑包括“洋买办”的陈家洋楼、封建地主何家的大宅和小市民阶层的周家民宅,并设有当时的警察局、地下党活动场所等,完全按照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兴建。影视城与东边古负成名的骑楼式古建筑群巧妙地融合成一体,丰富了“欧陆风情街”的建筑文化和历史内涵,使这座古城更具有迷人的风采。
南楼七壮士抗日旧址位于开平市赤坎镇南楼管理区腾蛟村边,是一座弹痕累累的古式碉楼,是为南楼。该楼是当地华侨、侨眷出资建于1913年,座北向南,为七层钢筋水泥建筑,高19.06米,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建筑面积180.2平方米,楼门铁造。每层开窗和设有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曾设有探照灯。楼顶为平台式。它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陆交通要塞,地形险要。抗日战争时期,司徒四乡自卫团腾蛟中队队部就设在这里。这支队伍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教育的影响,有着坚定的抗战立场。1945年7月中旬,该队司徒煦等七壮士凭楼抗击,阻击南窜之日本侵略军,坚守7昼夜,毙敌16名。最后,日本侵略军施放毒气,七壮士中毒,被捕后壮烈殉国。当时,流传着
金带街位于东江西岸,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代以前是惠州城外的居民点。现街道长300米,宽4米,东接水门路东城墙,西联西湖的西城墙,犹如一条带子,故名金带街;也有传说原街中埋有金带,故名金带街。是惠州九街十八巷之一,第三个说法是苏轼捐出御赐的金犀带所建。金带街是惠城区有名的古街道,建于明代,而54号的黄氏祖居修建年代与古街相当,是金带街最著名的门户。祖居的建筑风格为传统二进式结构,院子里还有一口明代水井,在古民居中有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井,实属罕见。水井栏用红沙岩隽刻而成,经数百年磨损,依然不见裂缝。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口井常年有水,且水质良好,清澈见底。来到金带街中段的叮咚巷,此巷只有约1米宽,巷子两边为几十米的高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