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镇境区自古隶属揭阳县。
宋代初期已有先民在境区聚居。
元朝有“棉湖寨”的称谓。
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巡检司。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设揭阳县分县,作为县丞驻地。
民国时期,为揭阳县第三区署,辖13乡。
1949年11月,成立棉湖市。
1950年5月,改为棉湖镇。
1958年,与东园、凤江2乡合并为棉湖公社。
1961年,析置凤江、东园、塔头、甲浦4公社,棉湖镇自成一公社。
1965年10月,隶属揭西县。
1972年,原东园公社的下浦、境潭、甲浦、上浦、厚埔5生产大队划属棉湖公社。
1975年,原属普宁县的贡山、四乡、湖西3生产大队划属棉湖公社。
1983年开始,复为棉湖镇。
揭西棉湖名产,选用优质冬瓜和白砂糖为原料,精制而成,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棉湖瓜丁吸糖饱满,外干内润,洁白晶莹,酥甜无渣,遐迩闻名,远销海外。
棉湖剪刀棉湖剪刀以其造型美观,锋利耐用而同王麻子、张小泉等名剪齐名。棉湖剪刀除供日常生活之用的剪刀外,近年又研制开发出园艺剪刀系列产品,有20余个。
棉湖薯壳板与客家人不同的是,学老人的食品比较讲究外表的形色,薯壳板以番薯做成板皮,内以豆沙为主料,加入一捋荠菜居中,下方以两片互成90度角胡萝卜片做成桃板状,蒸至全熟之后,切成块状,再拌入打好的蛋花及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清揭阳县霖田都湖镇(今属揭西县)人。其先祖原籍福建莆田,后迁居揭阳棉湖。其父曾中孚,武生,官至蓝翎把总。曾习经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其家庭教育严格,兄
杨世达,字兼斋,(清)揭阳县棉湖(今揭西县)人,曾任河南登封、宜阳、室丰、嵩县、永城等县令,从雍正七年至乾隆三年(1729~1738年)任汤阴县知县。治汤十年,兴利除弊,造福于民,为汤阴史上所罕见。雍
许涤新(1906—1988年),原名声闻,本县棉湖镇人。1924年,在揭阳一中就读,开始接受新思想。1925年在普宁旅汕小学任教,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许涤新考进中山大学预科班后
陈元才,字汉先,号健亭,本县棉湖镇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举人。母亲仁俭识义,邻里有急难,脱簪典珥以周济,并经常教育陈元才要行善乐施。陈元才遵从母训,凡遇乡邻有不幸之事或过往旅客陷入窘境,
林德镛,字白菴,清康熙辛丑(1721年)武状元。生卒年日不详。光绪《揭阳县志》有传,称其“在城人。天资豪宕,膂力过人。康熙丁酉(1717年)武围第二人。辛丑(1721年)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授二等
黄钟(1918~1975年),原名成荣,曾用名仁荣,本县棉湖镇东湖村人。1933年小学毕业,1935年考入普宁县立一中高中部。1936年转学汕头市时中,认真学习,追求进步,积极参加青年抗敌救国会。毕业
王烘(1934~1979年),学名义衢,谱名跃鳌,本县棉湖镇贡山村人。1934年12月生于泰国。1943年进贡山小学读书,毕业后在家劳动。1951年1月,主动要求参加人民解放军。到部队后,在步兵团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