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是陈姓聚居地;据史载,该村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时,南越王赵佗为防御来犯之敌,派属下一姓林将军到当地筑寨守关,官府后来便用其姓命名该寨。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四角楼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每一座四角楼都被冠以儒雅的称谓。如新朝议第、永贞楼、福谦楼、谦光楼、宝三楼、九栋屋、世美楼、当铺、美尽东南等。村内有清代、民国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23届世客属恳亲大会观赏点,被评为省首批古村落之一、“广东十大最
谦光楼坐落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是河源林寨古村落的主要古建筑之一,由陈步衢(字云亭,桂军将领)创建于民国6年(1920年),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土改运动前住有主仆100多人。1952年冬土改运动掀起,谦光楼被分给一批贫下中农居住;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当年的贫下中农搬往其它地方居住,现在只有5户居民。谦光楼平面呈长方形,四角建有碉楼,一进为三层仿西式走马楼式楼房,二、三、四进为三堂四横殿堂式格局,依中轴线依次为正门、下厅、中厅、上厅,联系两厅之间有廊庑,侧边有厢房,两侧各有两排横屋,在横屋与横屋、厅常与横屋之间有三条巷和11个天井分隔,通过天井和横巷这样的交通网络,将整栋房屋联在一起,不出大门即可互相通透。整个大屋处处
司马是古代的中央官名相当于部长级,与中宪大夫、奉政大夫、朝议大夫一样。这幢司马第又叫九栋屋,是指司马第、朝议第、上新屋三幢楼房依次连贯成九栋的总称。始建于清嘉庆二年,距今200多年,是朝议大夫陈鸿铭兴建的。司马第地处古村风水宝地,当年屋挑着白银铺在地上排列,铺多宽,买多宽,铸成“白银铺地”奇观。该楼为府邸式结构,厅廓屏风十分考究、木刻镂雕别具一格,木雕金光灿灿,历200多年仍保存完好,那是用金萡贴成的艺术精品。墙上的那条痕是1964年的洪水线,往下是2006、2005年的洪水线,洪水淹得这么高,房屋一点都无损害。这里厅堂宽敞,窗明几亮,历来是村内排练粤剧之所。1932年粤剧名家薛觉先、叶弗弱、李翠芳等送戏下乡,曾在这里排练。解放后,
颍川旧家坐落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由陈履中(字正卿,民国二年任和平县议会议员,七年任广东省议会议员,九年任和平县知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创建。正中阳刻“颖川旧家”四个楷字,落款是庚午年(1930年)谭泽闿书。整体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搁瓦布檩式结构,平面布局为二进二横式,依中轴线向两边平均布置,正中依次为大门、门厅、中厅和上厅。横屋为三层走马楼式楼房,楼前有长25米,宽3米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屋内石木构件均大量运用镂雕和浮雕手法雕刻着草木花卉、松鹿、麒麟、锦鸡、瓶花、人物故事等图案,皆繁复精致,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其表面的金漆,至今仍显得金碧辉煌。中厅石柱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吴道镕撰写的对联:“凤吉兆当年被先世余
福谦楼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年代为清。林寨陈姓第三位富绅陈瑞山是五福寿星,其新楼大夫第别称福谦楼,此楼据说风水极佳,财丁两盛,多育兴国安邦贤才,长久不衰。2019年4月19日,福谦楼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