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建,同治十年建成。坐北向南,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著称,为清代粤中四名园之一。进门过小院,便到余荫园门旁,悬挂点题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的木联。园门前右边植夹墙竹,颇有特色。园中建筑没有中轴线,自由散点布局,以石拱风雨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有玲珑水榭、卧匏庐、杨柳楼台、孔雀亭和来薰亭;西有深柳堂、临池别馆。园内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珑典雅的岭南园林特色。深柳堂、玲珑水榭是园中的精华所在。深柳堂在园内临池北岸,歇山顶,面宽12.55米、进深9.55米,临池有抱厅廊,槛墙上套满洲窗,中设隔扇。堂内中央雕蟠龙、蝠鼠藻井。明间设“松鹤延年
美森欢乐营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兴业大道(地铁4号线维修站旁),占地800多亩,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活动项目包括 :弯月飞车、飞天转椅、地下河探险、激流探险、森林探险、滑草飞车、越野追逐车、越野赛车、越野跑车、碰碰车、碰碰船、飞碟车、小跑车、旋转飞机、丛林飞鼠、青蛙跳、畅游鬼屋、水上乐园、军事障碍、巧夺天宫、行运滚筒、沙滩排球、足球场等等。 食宿方面,美森欢乐营内有2个学生食堂,可以同时容纳1600人同时进餐;有8个老师休闲区,总共可以容纳500名老师和司陪导游同时进餐;有150组野炊灶具,可以同时容纳1500人进行野炊;有20组固定烧烤灶具和50组移动式烧烤灶具,可以同时容纳700人进行烧烤;有露营帐篷300顶,可以容纳1200人同
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的垯沙岗,纪念碑后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东南,用花岗岩砌筑平台,平台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碑体分三级,顶部正中用红色花岗岩砌筑四层“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分成四节,逐节收窄,下两节为方柱体、上两节为圆柱体,碑顶部雕饰“宝珠”。在第二节正面中间,竖刻烫金大字“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下款刻“郑少康”。该纪念碑纪念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牺牲的英烈们,弘扬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烈士墓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944年7月26日抗击侵华日军在植地庄战
沙边窑遗址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村沙边自然村东面,年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鉴贤岗遗址:将窑址所附山体纳入保护范围,东距窑址边缘约7米,北距窑址边缘约6米,西距窑址边缘约20米、南距窑址边缘约10米。后底岗遗址:将窑址所在山体纳入保护范围,东至窑址所在山岗与东侧平地边界,北至窑址所在山岗陡坎外缘边线,西至窑址与沙边村之间陡坎护坡的上边线,南至距窑址中心文物保护碑约26米处的山岗南山脚线。建设控制地带:鉴贤岗遗址:东距窑址边缘约30米,北距窑址边缘20米,西窑址边缘约20米,南距窑址边缘4-20米,局部至现状路边。后底岗遗址:东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5米,北至窑址所在山岗缓坡与耕地
忠孝廉节牌坊位于番禺南村镇板桥村黎氏宗祠内。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坊为四柱三门三楼的石构建筑,作宗祠仪门。明间面阔3.40米,次间阔1.80米。四柱均有石鼓夹撑,楼檐有砖雕牙斗栱,龙船灰脊。石砌仪门两侧复有砖砌侧门,侧门上方作券拱状。镶有石刻门额,仪门正中额刻“忠孝廉节”,背面刻“汗青留照”,附有“乾隆丙戌年重修”字样,左右侧门正面门额为“国干”“家型”,背面为“存爱”“□□”。仪门次间眉额前后均有碑刻赞词。正面左是余姚、卢文绍为黎遂球题,右是翁方纲为黎天性题,背面左是凌鱼为黎瞻、黎鹤岭题,右是黎乾学为黎道娘、凌安人题。198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宗祠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南约大街,是市头村当地大族蒋氏宗族规模最大的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到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扩建后座,嘉庆三十八年再重修,加高前座。蒋氏第20代传人蒋炽祥介绍,这座大宗祠背后有着许多小故事,并见证了番禺人民与外国侵略者抗争的历史。蒋氏宗祠坐北向南,前面是一开阔地坪及小河,东西两旁坚立有旗杆夹,上面有“光绪二十九年优贡生第二名蒋迁”等文字。该祠整体结构为三进两天井,正面为主体建筑。三进是硬山顶龙船脊传统祠堂建筑,通进深48.95米,面积807.68平方米。站在蒋氏宗祠前,可以看到前座足足有6米多高。蒋炽祥介绍,这里的背后有着一段故事。“原先在村子里,我们蒋氏因为穷,经常被其他人欺负。后来找了风水师来看,说
市头村距离市桥10公里,离南村镇中心2公里,紧靠市新路,离地铁四号线新造站10分钟车程在建的地铁七号线途经本村,交通非常便利。本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东面与新造镇相邻紧邻黄埔大桥,南面是南村镇中心, 西面是广州雅居乐花园,北面是珠江、广州大学城。市头村姓氏众多,蒋氏宗祠、梁氏宗祠、陈氏宗祠、吴氏颂慈楼等祠堂保留较为完整。其中蒋氏宗祠是南村镇现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也是村内古建筑群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厚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板桥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东北面,距南村镇政府约1公里,相邻自然村南与南村为邻,东连罗边村,北接市头村,西是博厚。板桥村始建于宋朝。因四周有河涌环绕,主要靠木架板桥与周边村庄沟通,故名板桥村。板桥村现存祠堂有3座。其中,黎氏宗祠,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该祠是爱国诗人、抗清名将黎遂球(1602—1646)的专祠。祠堂头门上悬挂的木匾阳刻“北正名宗”四字,仪门石牌坊正面石额刻“忠孝廉节”,背面石额刻“汗青留照”。1989年12月,该祠堂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廖家祠,经修葺后仍保持大部分原貌。忠孝廉节牌坊位于番禺南村镇板桥村黎氏宗祠内。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坊为四柱三门三楼的石构建筑,作宗祠仪门。明间
市头蒋氏宗祠位于南村镇市头村市头大道南1号,年代为清。市头村蒋氏先祖,奉政大夫纪念祠。三间两进,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风格。祠堂装饰较为丰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等装饰图案。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市头蒋氏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官堂康公古庙位于南村镇官堂村镇东路2号,年代为清。始建于宋代,清康熙甲申年(1704)重建,清代至民国多次重修。庙内供奉华光大帝神像,该庙内的壁画技艺高超、灰塑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存有碑刻7块,保存完好,是研究番禺宗教文化的珍贵实物。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官堂康公古庙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邬氏大宗祠位于南村镇南村村南山大道,年代为清。番禺明清四大祠堂之一。广三路,深三进,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光绪五年(1879)重修后堂,光绪七年(1881)加建仪门。祠堂规模较大、装饰精美,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较高。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邬氏大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瑜园(又称“小姐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村北大街余荫山房东侧。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坐北向南,园林式二层古民居,是在余荫山房落成后20年邬彬侄儿邬中瑜添建的一座楼台,是女眷居住的地方。总面积2073.26平方米。该建筑头门为青砖墙,花岗岩石门夹,装木板门,门顶镶石额一方,阴文楷书刻“瑜园”二字,又称为“小姐”楼。主楼左侧为小花园,园中遍植四季花卉果木,四周以夹墙竹遮荫,小姐楼内各建筑间又以风雨廊相互连接,突出了岭南园林的特点建筑。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番禺黎氏宗祠又叫黎永思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镇板桥村。为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祠堂。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后黎的长子延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板桥村的黎永思堂塑像祀之,重建莲须阁,藏其遗书,今阁已毁。宗祠坐北向南,四进深,头门外两侧设翼墙,前立照壁及旗杆夹一对。第一进为头门,第二进为石牌坊(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二《忠孝廉节牌坊》条),第三进为中堂,第四进为后寝。头门,宽14.95米、深7.84米,镬耳封火山墙,砖木结构,青砖红砂岩石墙裙,正脊灰塑古脊饰。门额匾刻“北正明宗”。中堂,面阔三间14.9米、进深三间11.8米,硬山顶,梁架构件及装饰简朴。后寝,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7米,明间后设神台
丛桂坊门楼位于南村镇员岗村桂桂坊大街二巷,年代为明。又名“博陵石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己丑年(1769)重修。全门楼由鸭屎石、花岗岩石混合砌筑而成,为两柱一间二楼牌坊。通高约7米,门楼造型独特,砖雕精美,保存完好,对研究番禺古代门楼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丛桂坊门楼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公社涌口水闸位于南村镇市头村涌口自然村村口,年代为二十世纪50年代。水闸扼守整个南村镇出河口,对全镇的河涌水网起到调节作用,建成到今仍在发挥其调节水流,保护耕地和村庄的作用,是区内现存较好的水利设施之一。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南村公社涌口水闸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