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建筑群位于祖庙路二十一号佛山市博物馆内,由祖庙、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占地186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历经20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以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建筑以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灵应牌楼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时所建。牌楼设计严格,结构精密。为三楼三层式,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粤中四大名园之一。时至民
岭南天地毗邻佛山祖庙,这里有着大片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岭南民居风格建筑,其中不乏珍贵历史建筑,镬耳墙、青砖屋、石板路、雕花屋檐、蜿蜒街巷等,每一处都极具象征意义。沿街商铺不断,咖啡厅、陶艺店、文艺杂货铺等,与这些古旧房屋完美并存,令人流连忘返。游玩岭南天地,大多以漫步休闲为主,这里的简氏别墅、龙塘诗社等历史建筑均保存完好,沿街的诱人美食、文艺商铺都值得慢慢发掘。白天这里有老屋和郁郁葱葱的古树,等到华灯初上,在霓虹灯的照耀下,这里又显现出了城市的时尚感,非常有意思。佛山岭南天地以祖庙、东华里、历史风貌区为发展主轴,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片区内的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延续历史街巷,创造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佛山岭南天地规划净用
仁寿寺位于祖庙路,是一个与佛山、禅城得名关系非常密切的佛教寺院。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师纵堂首建,与当时的塔坡寺、德寿寺、三元寺并称为佛山四大丛林。顺治年间的国师玉琳通琇禅师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至道光年间,因仁寿寺僧粮久乏,法运式微,广州华林寺住持释仁机(祗园)大和尚受佛山官绅的邀请,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寿寺。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完毕。经过几度修缮,寺院规模更胜从前,前至佛山涌将军桥头,后达文华里尾,左邻镇南街、右连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大殿外,仍有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斋堂、客堂以及僧舍99间和花园一个。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资在园中兴建一座高达七层楼阁式的如意宝塔
兆祥黄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兆样路。建于1920年,是佛山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由其子黄奕南等为其父按清代祠堂制式兴建的大型祠宅组合式建筑群。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精巧独到,装修豪华考究,是佛山现存祠堂式建筑的代表。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拜亭、二进、三进、后进等建筑组成,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左右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住宅),左右对称,整齐划一。总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头门上有“兆祥黄公祠”石刻门额,门廊梁架遍布雕缕精致的漆金木雕,前墙的水磨青砖整齐美观,拜亭利用二进建筑的前檐柱构筑而成。二进、三进的构架沿清制为瓜柱式抬梁结构,室内宽敞明亮,装饰的各种艺术构件富丽高雅。该祠堂祠宅
位于祖庙街道辖区新安街46号,又称鄂国公庙,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内祀冶铁祖师尉迟敬德(尉迟恭,字敬德,是唐初大将,-鄂国公。传说铁匠出身,且具独特工艺,故铸铁行业祀为祖师神)。民间冶铁炉旁都习惯安放祖师神像,逢初一、十五燃香敬祀。国公庙,清代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代多次修茸、扩建而略具规模。清代是佛山“炒铁”(锻铁)钉行西友会馆馆址。包括大门、香亭、前殿和后殿,至今尚保存完好。其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同治二年(1876年)重修并修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该
佛山孔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祖庙路21号祖庙公园内,是清宣统三年(1911)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佛山孔庙和尊孔活动场所,原包括孔圣殿、会客厅、亭子和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修复后的“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并于东西两壁增嵌《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佛山孔庙在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未宣统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而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占地红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荡然无存。此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该殿室内神龛置有“孔子石刻像”,
陈铁军故居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善庆坊。是陈铁军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为佛山清代常见的两进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家具、文具、印章和亲手刺绣的绣件等。陈铁军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陈铁军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在祖庙三门的北侧,有一座两层仿清代青砖镬耳建筑,那是占地五千平方米的黄飞鸿纪念馆。走进黄飞鸿纪念馆,馆内设有陈列馆、飞鸿影院。陈列馆内,有一幅目前国内仅存的黄飞鸿真人照片,很多游客到了这里必须要和大师的照片合影。“十三姨”莫桂兰的真人照片,也陈列在馆内。并制作了一个“宝芝林”的复制品,与电影里的场景很相似。颇令游人兴奋。纪念馆里有个很大的演武厅,每天都有一场武术表演在这里进行,黄飞鸿的门人们将精湛的武艺呈现给游客。飞鸿影院则不停地播放黄飞鸿的电影录像,拳脚声不绝于耳与武术表演相得益彰,仿佛又见黄飞鸿当年矫健的身影。据说,祖庙的工作人员地毯式收集了1000多件黄飞鸿的文物,近百部黄飞鸿电影以及黄飞鸿功夫的真人演绎,才形成了这座凝聚全世
佛山鸿胜馆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称佛山蔡李佛武馆。光绪初年,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得意弟子张炎接任馆主,改称鸿胜馆。鸿胜馆从成立到1949年闭馆的98年来,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李苏、谭立、张三炳、钱维方、吴勤等武林英才,是中国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武馆之一。清末民初,佛山手工业受洋货冲击逐渐衰落,工人大量失业,社会动荡不安。资本家和0组织控制了某些武馆,并作为欺压工人的工具。大量的工人为了有所依靠和学武防身,纷纷加入设下官吏不教、土豪恶霸不教、流氓地痞不教诫条,只面向工人和小商贩等劳苦大众的鸿胜馆。继承张炎而任馆主的陈盛,对门徒管教甚严,在省港佛武术界中声望甚高。至1921年,鸿胜馆发展至13间,陈盛列
南田冯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六村正街29号,是一组祠堂宅第组合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明代聚居此地的冯氏家族于明末清初所建,规模颇大,清代中叶后重修。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头门、前殿、正殿、住宅四进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各建筑均为三开间,硬山顶配镬耳式风火山墙,平面为四进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头门建筑高于路面,前有石阶,前檐廊架构具当地祠庙特征,外貌颇庄重肃穆,两侧有青云巷和闸门楼,祠前大地堂有石狮、碑记以及石旗杆夹等设置。地堂之旁还有氏族的房产多座,自成一庄,但今已不复存在。明、清数百年来,冯氏家族中先后有10多人在外地为官或经商,家族虽全迁至外地,但历年春秋二祭均回佛山,从不间断,直至民国初年。该祠是研究佛山古代
者义伍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4号。清代后期建筑。座南向北略偏东,面阔13.4米,进深两进30.8,面积416平方米。原两侧有青云巷。三间两进,后有附属建筑为储物楼。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民国年间改建头进,保留头门当街门面,头进改砌平面露台,在桁木上叠砌两层旧式阶砖,门墙为水磨青砖墙体,石柱、石月梁、石狮、三级抱鼓石阶、墀头砖雕装饰。保留天井。天井东西廊也同样改建。二进四金柱,圆木柱石柱础,9架梁,抬梁式架构保留原貌,二进前廊花岗石檐柱旁加砌砖柱,砖柱间砌筑成拱劵形。该祠堂解放前曾做“岭海小学校”,黄少强曾带领学生在此举办画展。者义伍公祠是研究东华里古建筑群历史的实物例证。2
龙塘诗社建于民国初年,由李众胜堂主人李兆基所建。主楼和副楼平面布局呈“L”形分布,围墙与李众胜堂祖铺相连,主楼为仿西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副楼为后期加建。龙塘诗社是清末佛山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龙塘诗社位于李众胜堂保济丸祖铺东侧,原址原为其制药总工厂,该厂20世纪初期由李众胜堂创始人李兆基创建。龙塘诗社的建筑和庭院景观墙,与西面李众胜堂祖铺东外墙围合成中间庭院。在李兆基的大力支持下,原本位于朝市街(现普君北路舒步街附近)陆沈园内的石龙诗社迁往文明里,后得李兆基鼎力资助,让诗社成员常在此活动,成这本地文人墨客以诗文会友雅集的场所,并正式更名为龙塘诗社.龙塘诗社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酒行会馆位于祖庙街道辖区祖庙大街22号,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为硬山顶结构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进深为二进一开间,正门两犀墙头有花卉灰批。据1984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二进两侧墙体镌有嘉庆年间《酒行会馆碑记》碑刻一通”。该会馆是卖酒行业聚会商议重要事项的场所,对研究佛山的商业发展史及佛山本地酿酒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据记载,最初在雍正时期,酒行会馆是炒铁行的会馆,后来到乾隆的时候卖给了蒸酒行会作为了酒行会馆,酒行会馆是酿酒业聚会商议重要事项的场所。酒行会馆具备酒类行业协会没有的两大职能:一、制定酒类行业相关产品的价格。酒行会馆的成员都是佛山酿酒、制酒业的龙头商户,各成员通过商议制定酒类行业产品的相关价格,保持
李众胜堂祖铺,位于岭南天地,是闻名海内外的“保济丸”的发源地。“保济丸”创始人是李兆基,起初是卖凉茶,传说得妙方,将药茶改制成药丸,取名“保济丸”。对感冒、食滞、腹痛、肠胃不适等颇有疗效,赢得众口称誉。为了扩大规模,李兆基在祖庙大街建起了这座“李众胜堂”,保济丸也名气日增,美名远扬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李众胜堂祖铺建于民国初年,是栋两层楼,前楼下面是商铺,上面是李兆基家人居住的地方,后面有花园、工场。前楼的铺面,里面的空间颇大,屋顶开有别致的天窗,方便采光。
位于祖庙街道辖区福宁路东京果街1号,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为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结茆讲经”的塔坡岗“经堂旧址,后来信徒建寺,取名“塔坡寺”。若干年后僧人离去,该寺年久失修而毁。唐贞观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岗挖出经堂的三尊铜佛,就地重建塔坡寺,立有“佛山”石榜(原件藏于市博物馆),遂得名“佛山”。塔坡寺毁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拟重建时,塔坡岗已开辟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迁址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又称经堂古寺)。而该旧址则建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面积较小,通面宽仅4.58米,总面积不足42平方米,竟分为头门和正殿两进,马鞍式风火墙,梁架为硬
位于祖庙街道朝东村,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位于现三和街原共和市东侧的栅下涌(丰收涌)边,天后庙大殿在清末被拆除后,重建一间现仍存的小庙,庙的屋檐下画有精致的八仙图壁画,市纸箱厂曾将其用作仓库。据传,因佛山河网众多,人们对祀奉天后娘娘特别虔诚,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天后娘娘神诞期,原大庙均张灯结彩,建醮酬神,烧炮竹,放烟花,演大戏,场面十分热闹。
位于祖庙街道辖区莲花路27号,在莲花巷西侧,原名莲花堂。1923年,由教堂执事美籍修女李秉恩发动国内属会(即两广神召会)的教徒捐款筹建,在佛山市莲花路7I号购得3间平房,改建为新教堂。教堂为一座3层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楼下礼拜堂能坐200多人,楼上设一钟楼,因处于莲花路,早期属美国差会的中国神召会华南区议会莲花礼拜堂。1934年,两广神召会圣经学校由三水迁至佛山,以莲花堂二楼副堂作课室。1951年,中国神召会华南区议会在香港长洲召开最后一次年会,决定将区议会办事处迁回佛山莲花礼拜堂,外国差会人员陆续离开佛山回国,各堂实行“自治、自养、自传”。1958年,原城区7间堂会统一成立基督教联合会,在此集中过宗教生活。1962年,依基督教
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佛山精武体育会会址,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承接佛山武术活动的载体之一。中山公园站装饰提升方案二以咏春拳、白眉拳、洪拳、龙形拳等传统和现代国家规定套路拳种等元素,弘扬百年精武精神。
集贤坊古民居群位于禅城区升平红风大街。集贤坊古民居群为清末民初大型庄宅式建筑,前有闸门楼,保留“集贤坊”石刻街额。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室内装饰中外合壁、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含红风大街3、5、7、9、21号,勤俭街21、23、25、27号。
泰和当铺位于祖庙街道福贤路石巷37、39号(其中39号为石巷当楼),建于1924年。其储物楼座南向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宽12.3米、进深9米,现存占地总面积仅约130平方米。楼高五层,平天台式楼顶,通高约24米,为碉楼式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楼内各层以钢筋混凝土梁作支承。楼基以花岗岩石条结砌,高1.4米,四壁由青砖结砌,厚0.42米,各层均有枪眼式石框小窗。北侧正中设正门,门内置厚生铁扇门,有木楼梯可上各层,其内首层至以上各层原均设有典当物货架。现仍保留的当铺的门面建筑。2006年10月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泰和当铺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公布名为石巷当楼)。佛山典当业,在明清时已有,在清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最为鼎盛。据史料载,当
止庐画塾旧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7号。清代民居建筑。座北向南略偏西,现仅头门保存原状,面阔6.78米。硬山顶,人字山墙。头门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宽阔花岗石门框,实木大门、趟拢、雕花脚门。雕刻博古纹图案装饰的石墙裙做工精致。墙楣有大幅雕刻细腻极富装饰性的砖雕。檐口保留木刻雕花封檐板。止庐画塾原为东华里前身杨伍街之伍氏产业。四十年代初岭南派人物画家黄少强设止庐画塾于此,培养了一批民间画派人才。该建筑是研究清代民居和佛山名人的实物遗存。2001年6月与东华里内其他古建筑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华里古建筑群。
骆秉章旧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纵列前宅19号、35号、45号、49号。清代道光年间建。由四条青云巷与纵向四列、每列三组青砖房屋间隔排列,每组三间两廊院落式砖木结构建筑组成。建筑座北向南,面阔12.26米,进深41.67米,面积510.9平方米。主要建筑特点为镬耳式封火山墙,龙船正脊,青砖墙体。每列正立面头门为当地传统的“回”字门面,水磨青砖,精致的人物花卉图案檐板、高大宽阔花岗石门框,实木大门、趟拢、木刻雕花脚门。第一组三间两廊,进门为门厅,称倒朝厅,次为天井(庭院),后为明间神厅,次间居室,天井两侧为廊,这一组合称前宅;第二、第三组三间两廊建筑称后宅,均以一天井,两廊,明间厅堂,次间二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