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东汉期间设置阴平道。
三国、两晋为阴平郡。
南北朝时期设置国。
此后(前581-1371)七百九十余年间,割据纷争,道、郡、国、州时设时废、时撤时立。
明代降州为县,所城设置千户所(驻军)。
明成化六年(1470)建县城(驻文官),后清代,民国至今一直为县治。
城关地区的政区设置随着县政府的建立而确立,城关镇在明代时期县以下政权机构名称为“里”;清代设置“坊”,所县二城共设八坊(文明坊、承流坊、迎恩坊、宣化坊、通川坊、文兴坊、武胜坊、布政坊);民国年间(1929年)县内九十六乡,所县二城内改八坊为“八乡”;1935年实行保甲制时,城关为第一区,区公所设在所城马家街;1940年裁区设镇,留保时,城关区改为城关镇,镇公所在所城马家街;1949年12月文县解放,同月县政府成立,城关为兴文区,区址原地。
1953年5月元茨头乡并入城关(刘二坝、凡昌、元茨头、贾昌四村进入城关版图)。
1955年10月废城关街设城关镇,1958年4月西元乡并入城关(白衣坝、金条山、干沟坪、刘家咀、西元),同年12月“政社合一”,铁楼乡并入城关公社,合并后的大队30个、生产队93个、居委会1个,1960年8月人民公社划小,铁楼公社划出。
此间,下辖15个大队,1个居委会,54个生产队。
1983年11月更名为城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