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民学堂旧址位于辋川镇五柳村醒民小学校园内,时代为元-现代。始建于元,原为柳氏祠堂,后改为私塾、西山学堂。两进三开间,由凹斗门、下厅、天井、正厅组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总面积236平方米。2016年重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共惠安县委领导人蓝飞鹤在此教书,为唤醒民众,将“西山学堂”改名为“醒民学堂”。县委领导人曹海及曾炉以此为据点开展地下革命工作。1940年中共闽中特委书记李刚来惠,在此召开特支扩大会议(即--),决定筹集武器建立地下抗日武装。醒民学堂旧址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至操场围墙,南由石埕向外延伸2.5米,东、北方向由墙体向外延伸2.5米。
纪念馆位于醒民小学旧址上。五柳村村支书柳先生介绍,旧醒民小学是惠安非常重要的革命据点之一。它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原名为“西山小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蓝飞鹤等惠安地下党员在此任教,把学校作为地下党员活动据点,开展革命活动,为唤醒民众,蓝飞鹤还将学校改名为“醒民小学”。醒民小学后因战乱曾停办,复办后命名为“五柳小学”。1983年,为纪念老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恢复了其“醒民小学”的名称。
五峰宫位于辋川镇赖厝村,年代为明-现代,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侯卿方伯第位于辋川镇更新村后坑自然村,时代为明弘治。方伯第由新衙和旧衙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造者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陈睿。旧衙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一进三开间,面积60平方米。弘治十八年(1505)在旧衙旁边扩建新衙,三进五开间,面积650平方米。整体建筑砖石木结构,硬山式燕尾翘脊,保留有明代额枋、斗拱、雀替、吊筒等构件,雕工精致。方伯第明代设“龙盘社学”,清代设“良盘社学”,民国设“眉山小学”,解放后创办更新学校,培养出无数学子。侯卿方伯第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至巷,南至惠诚路,西南至藩宪第外墙,西北至篮球场边沿,东至方伯第外墙。
萱晖别墅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埔崎自然村,时代为现代。由南洋归国华侨何吉水出资筹建,1951年动工,1954年建成。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五开间带东护厝,面积约900平方米,共28间房。主厝由前厅、天井、中厅、后轩组成,砖石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主厝内部雕饰精美,用料上乘,大门两侧嵌刻人物、花鸟、文字题材的石雕和砖雕。东护厝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有两层,二层铺设木质地板,平台外搭建骑楼式外廊。别墅融合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和南洋建筑风格,造型独特,保存完好。萱晖别墅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民宅外墙,东、西、北至巷。
下埭青龙桥位于辋川镇下埭村,年代为宋-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试剑石崖刻位于辋川镇试剑村,年代为明,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妈祖庙位于辋川镇辋川街,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惠庙位于辋川镇鲤鱼岛,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安宫位于辋川镇大潘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潘氏家庙位于辋川镇辋川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屿岩观音石雕像位于辋川镇钱埔村,年代为元,类别为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峰崎何氏宗祠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年代为宋,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居仁提督衙位于辋川镇居仁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氏家庙位于辋川镇许埭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下四家陈氏祖厝、书馆位于辋川镇辋川街,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宫位于辋川镇梧山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麟凤庙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辋川城隍庙位于辋川镇辋川村,年代为明-现代,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宫位于辋川镇后任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