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街49号,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身为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9月。2007年建宁县委、县政府斥资对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增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大型群雕”,新建陈列馆,并更名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园内有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陈列馆二座,大型群雕一座,办公楼一座。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于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福建省委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共青团福建省委、少先队福建省工作委员会确立为少先队雏鹰训练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等国家十三个部、委、办、局、室确定为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旧址暨毛泽东、朱德旧居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溪口街49号。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避强打弱,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方针,自江西富田一路向东横扫700里至福建建宁,取得白云山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广昌战斗、建宁战斗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缴-2万余支的辉煌胜利,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击溃建宁守敌刘和鼎部第56师7000余人,解放了建宁城,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当晚,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率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进驻溪口天主教堂。他们在这里从事了许多的
苏维埃粮食合作社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花墩桥街42号。1933年,随着建宁苏区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日趋完善。8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宁都召开北部11县经济工作会议。建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粉碎第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革命战争的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的同志,要把发展合作社,调剂粮食,发展生产,发展贸易工作,经常地放在议事日程上面去讨论、去督促、去检查。中央政府准备发行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100万元给红军作战费,200万元给合作社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遗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的溪口大桥西桥头省道富下线(溪口街)东侧与大桥下游濉溪河西岸之间。1931年5月31日,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在建宁取得完全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6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建宁组建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长王诤,政委伍云甫,总队下设侦察电台和5个无线电分队,总队部驻杨家屋,并在此开办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总部无线电台设在青云阁。6月2日下午7时,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部电台,在建宁第一次收到了江西兴国总后勤部办事处发来的电报,当时在建宁红军总部电台值班的是曹丹辉和伍云甫,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结束了红军没有无线电通讯的历史。建宁也因之成为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
花墩桥列宁小学遗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花墩桥街36号。1932年10月18日,红一方面军在建黎泰战役中第二次攻克建宁县城后,建立了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建宁苏区得到恢复巩固,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进行了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建设,区、乡、村普遍设立列宁小学,招收苏区群众子女传授新文化知识,普及社会文化教育,扫除文盲,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审查文化教育材料。列宁小学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革命战争与苏维埃建设事业服务,强调学校教育既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又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列宁小学语文课第一课是《菩萨不灵》,教的第一首歌是《送郎当红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破除迷信,查禁
红军后方第5医院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花墩桥街1号。1931年5月31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攻克建宁县城,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总部(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后,在此设立红军后方第5医院,开展救治红军伤员的工作。红军后方第5医院旧址始建于19世纪末,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面阔12.5米,进深12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现为建宁县天主教爱国会所用。
陈毅旧居将军庙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船厂下45号后山。1931年7月上旬,陈毅首赴建宁县参加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在溪口总部会议室召开的军事会议,总结中央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研究部署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计划。在此期间,陈毅住溪口将军庙。陈毅旧居将军庙始建于1927年,坐东朝西,通面阔20米,进深13米,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红军宣传、社调活动处遗址花墩桥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花墩桥街45号北面5米。1931年六七月间,毛泽东在建宁工作期间,利用墟日,到花墩桥街访问群众,开展调研工作,在此与群众交谈。红军战士也在此开展党和红军政策的宣传活动。花墩桥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单孔石拱廊屋桥,长11米,宽7米,高6米,南北走向。1999年,桥屋面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被拆除。